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3)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13)(2/2)

要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一体制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影依然在行政领域被牢固的钳制,依然是“一元化”领导和思想,而“多元”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被排斥和挤压,这样的“电影局”对艺术建设到底还有多少作用呢?电影诞生初期,是以作为娱乐作用而出现的,而美国的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始终把娱乐观众作为其最主要目的,因而美国的电影是一项工业产业,与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甚至金融同样重要,地位相等的产业。而我国的电影几十年来都一直把建设好“主旋律”的任务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固然比较重要,但不能以此拒绝或排斥其它的类型电影,包括反映一些边缘或者底层人民的电影,一些个人风格但具有艺术内蕴的电影。

    其次,“题材先行论”,“题材决定论”的遗毒至今依然存在。50年代,““写什么”,“怎么写”都是按照国家计划的题材、要求及内容拍摄电影,制订生产计划是电影局每年的的头等大事,查阅文化部的档案可以发现,从1951年到1965年,档案的九成都是关于“题材规划”以及相关的会议、报告、批示、讲话、意见、建议等。50年代的题材大多数是革命战争题材,塑造各种革命英雄好汉;用他们的革命事迹激励鼓舞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而一些关注民间的题材或历史戏剧题材,由于没有直接反映现实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被镇压,如《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姐妹》等。今天,当我们看到电影局每年计划的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 “革命战争题材”“反特题材”、“反腐题材”、“献礼片”、“主旋律”、“五个一工程”等,不得不让人想起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定论”,好在当下中国的经济已经全面开放,电影的生产多少都要受到观众的影响,即使体制内的电影局也不会与钱发生仇恨,所以,我们看到的国家在 “题材”先行的时候,也是反复掂量其效益,如果不是具有强大的政治效益的题材(象《任长霞》),一般电影局是不会再盲目投入巨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