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节 训练计划(2/2)

从头到尾自己决定怎么干就怎么干。在工厂,人们是在监督之下努力干一种新的活计,要严格按照别人告诉的去做,完全像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那样转动,制造你也许不知道的什么东西,卖给几乎肯定你也不知道的人。干活的群体也是不一样的。在地里,人们单独干活,或者同选定的几个朋友一起干活。而在工厂里,一大群人一起干活,你不能挑选与谁一起干活。要习惯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安下心来适应工业生活要求的这种规律性需要很长时间。据说,妇女和儿童比成年男子容易适应,这就是工业革命在其初期阶段如不加控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儿童和妇女劳动的一个原因。在人们的哲学已经包括在社会关系中严格遵守纪律、制度和秩序的地方,过渡也比较容易,因为这将使他们为过严格管理的生活有所准备,而这种生活是他们在大工业企业中必须过的。譬如,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由于这类原因,德国人和日本人实行工业化比较容易。

    农村生活背景和工厂生活背景的差别,也说明为什么新手们做有些工作比做其他工作要好得多。譬如,不管一个人在农场多么在行和负责,在工厂履行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则完全是两回事。他必须对机械加工有很强的直觉才能,好防备出差错或抓住改进的机会,而不是对下雨或动植物行为有很强的直觉才能。新招来的工人缺乏这种才能,必须一次学习一种操作法,尽量减少由他自行处理的事情;他不能干那种必须同时进行和协调几种不同操作的活计。使用的劳动力越是不熟练,劳动的分工越是要细。因而工厂需要增大管理人员的比例,来协调细分的工种。管理人员所占比例高,是一切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标志,当这些管理人员必须从国外引进的时候,这也就成了这些国家的费用并不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低的一个原因,人们本来以为工资水平是低的。另外,使用很不熟练的劳动力会刺激机械化,因为各种活计都被细分成了最简单的工序,而且还因为在某些工序,机器比能依靠的不熟练工人的精度高。人们有时认为,这也许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实现机械化比英国快的一个原因。

    背景的这些差别也说明为什么纪律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往往是严格的和令人厌倦的。农业工人生来就想做的许多事情同高效率的工业是不相容的。形成不同秉性的任务并不比培养儿童去过成人生活的任务容易。这种纪律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硬的,弄巧成拙的,因为实行纪律的人并不了解问题之所在,也不了解与其打交道的人,但是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种种令人生厌的纪律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适应了新环境,学得了一套新知识和本领。他们变得较为熟练了,这不仅是说他们懂得较多的操作方法,而且可以让他们处理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了——他们以前不知道是错误的东西,现在知道了。城市工人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生产率增长得特别快。如果允许并鼓励新来的人安居下来过城市生活,完全脱离农业,这个过程就会加快,凡是工厂招募的工人在厂里干一年左右而后又返回乡村,这个过程最慢。

    在工业部门利用流动工人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特殊的情况。譬如,日本少女离村到纱厂做工,到一定时候就回农村结婚。无论流动还是不流动,各地的妇女劳动力轮换率都很高。临时采掘业是另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行业本身只是暂时性的,它显然建立不起一支永久性的劳动大军。除了这些特殊情况之外,有些工业家认为他们用这种办法可得到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认为,有些年轻人只离开乡村一年,他们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好奇心,因此要求工资较低;因为雇佣期短,他们对廉价而不舒适的单身宿舍也就容忍了;因为轮换率高,不可能建立强大的工会运动;如果有必要裁减工人,就打发他们回农村,而不用为发失业津贴操心。这种推理是否正确是极其令人怀疑的。肯定地说,靠雇佣流动工人开始经营的中非各采矿公司,现在全都放弃了这种做法,改为建立永久性的劳动队伍。把钱花在购买一支有经验的固定劳动力上,往往是最佳的投资。如果工业发生猛烈的周期性波动或其他波动,看来能够把失业者遣返回乡也许是有利的,但是要想在这种基础上不断提高生产率,则是毫无希望的。

    无论是长久的还是流动的,新的产业大军总是拥挤在令人难熬的贫民窟中,享受不到城市生活的乐趣和有利条件。在这种境遇下,要人们切断同乡村的联系的动力是极小的。因此,没有理由不规划好新的工业城镇,建造家庭住宅、学校、公园、教堂、电影院以及其他生活设施,使得一座像样子的城镇成为比乡村具有大得多的吸引力的居住地(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任何借口不发展一套适当的社会服务事业——医疗、失业救济、养老金之类——没有这些服务,产业工人就不得不一只脚踏在农村,以便一旦需要,就可回到农村去。

    这样做的效果会产生一支较大的劳动大军,他们更为安心,更加渴望谋求改进工作。办这些事情要多一些花费,但是也能提高生产率并使工人们比较愉快。

    卫生和饮食对于提高新招收来的工人的生产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比较贫困的国家中,大部分人体内都有这种或那种寄生虫,如疟原虫或钩虫,它们消耗他们的精力,减低生产率,但不妨碍他们去上班。各工业公司提供免费医疗,确保它们的工人居住得舒适,甚至定期给房子喷洒DDT是值得的。让工人在餐厅免费或廉价就餐,保证工人吃得好也是值得的。工厂内部福利好,在这些国家甚至比在欧美更有必要。生产率的差别有很大一部分正是由于身体不健康和营养不良所致。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他们受到的培训。比较贫困的国家现在正花许多钱去建立新技术学院,以培养各种技工——建筑工人、技工、电工等等。这些学校将满足巨大的需要,因为经济的发展造成所有这些熟练工人非常短缺。

    不过,产业劳动力中大部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不是在学院里而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会干活的。这种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完成得不好,因为新来的人仅仅被分派给某个别的工人,让这个工人教他干活;可是,不论自己干活干得多么出色,教别人干活也很出色的人却并不多,除非他们在教学方面已经受过训练或对这个问题特别有兴趣。较为讲究效率的厂家为此挑选事实证明确有特殊才能和喜欢从事教学的工人。而且这些厂家也可能为新来的工人开设专门训练班,指定专人负责。

    对训练的这些限制同样适用于有组织的学徒制。在所有那些技艺必须凭经验的行业里,学徒制是必要的。同样,大部分学徒制已堕落成为一种骗局。有关工会或协会延长学徒期限,以便减少进入本行业的人数,保持稀缺收入。徒弟的时间因此被滥用,因为他们在头几个月要把时间用来扫地、拿工具、泡茶和做类似的工作。而且他学艺的工匠可能是一位好师傅,也可能是一位坏的或漠不关心的师傅。因此非常值得做的是,不时对学徒制加以检查,用部分工作时间或晚间对学徒授课,参加的厂家应特别注意选择带徒弟的工人。

    最后,生产率取决于工人干活的兴趣。这有一部分是报酬问题,一部分是晋升前景问题,一部分是工厂的社会气氛问题。说到报酬问题,所需的主要是,报酬应按熟练程度、上乘产量和所负责任有适当差别,这样就能鼓励工人拼命干,感到这样做是有酬劳的。这种奖励应是个人的还是应以小组的成绩为依据,这是个按照情况决定的次要问题。至于晋升,这关系到的人不多,除非社会阶级受到肤色障碍等某种群众性歧视,或因宗教、性别、民族等而受到的歧视的影响。这种群众性的歧视由于使社会失掉歧视对象中某些优秀人才,所以除了影响社会关系,还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在任何情况下,哪怕晋升涉及的人很少,这些人也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少数,因为他们在负责岗位的业绩,可使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为改观;因此,使工人们感到有一条对一切该走的人都开放的光明大道是很重要的。至于工厂内部的社会气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三章曾详细论述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厂家规模大小、工厂内部关系融洽、商讨问题的机会、工人和他们的管理人员之间无拘无束相互信任的问题。所有的工业社会都在尽力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尚无把握有什么普遍的解决办法。大部分观察家在有一点上看法一致,那就是不管是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为了确保高水平的生产率,厂里的工长都处于关键地位。因此,选拔和晋升的制度必须要能迅速发现具有当工长素质的人并给予有助于发挥他们重要作用的训练。

    许多适应工业生活问题的背后,存在着适应道德准则这个更大的问题。从部族环境中招募到工厂的新工人有一个非常完备的道德准则,为他规定了对待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以及各种年龄、政治或宗教地位的人应尽义务的范例。如果他来自一个不是由金钱支配的社会,他的准则也许并不包括处理雇主和雇员之间、买方和卖方之间或工人和其伙伴之间的关系的规矩;像“多劳可多得”或“多得要多劳”这种格言同他的准则毫不相干,只有在他获得适应他的新环境的新准则时才有意义。每天在严格监督下连续劳动九小时,每星期劳动六天这种观念,在他的经历中更是闻所未闻的。道德准则的冲突是痛苦的,出现的情况往往不为按在互相冲突的准则中任何一种准则成长起来的任何人所承认。因此更有必要进行非常特殊的努力,在新工业增长区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群体生活。否则,本来可以是一个守纪律的、愉快的和生产力很高的群体,也许反而会变成精神上、政治上和生产上的老大难问题。从历史上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往往还同新的宗教激情有联系。在工业革命期间,美以美教会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新工业城镇的发展中,曾为这些新的群体的一体化,并为新来过城市生活的人灌输一系列适应他们的新生活,使它们变得很有意义的观念起过很大作用。在其他大部分工业革命中,宗教革新无疑也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发挥。

    (四) 企业管理

    经济的发展使得对称职的经营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大增,无论是在工商界还是在行政机关里都是如此。较为贫困的国家往往有大批商人——尤其是小商小贩——他们热衷于赚钱,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或者放高利贷。不足之处不是没有进取精神,而是没有管理经验。只要能找到能够卓有成效地经营大企业,包括管理大量人员和有形资源的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就可能大大增加收入;这些国家最为明显的是缺乏大规模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伟大的企业家是生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推出新商品和新的组织制度的人——福特家族或伍尔沃思家族——为数很少,是不能定制的。不过,大部分歧业家只需按常规办事,他们只要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胜任。

    这种知识有些可以在商业学校中学到,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只能靠工作经验学得,其余知识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和秉性。商业学校能教授记帐(股票、订单、信贷、借支等等)的方法,掌管有形资源(工厂布局、机器维护、顺利生产)的一些方法以及人员管理(职员选拔、职责委任、培训方法等等)的一些方法。但是学校无法教一位企业家怎样同他的下属相处得好,使他们既忠心耿耿,劳动效率又高——如果他的气质确实容许,他必须在实践中学习这一点。这些学校也无法传授消除浪费,按照产量多少调整资源的使用,知道按什么价格付钱或收钱,知道如何买卖以及给予多少信贷的商业意识。而灌输诚实意识是学校完全做不到的,要是没有这种意识,厂家就得不到信誉或好感,因而就不能持久。

    实际上,胜任经营管理所需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外的外国厂家中工作时得到的,此后,雇员成为一名独立负责的经理人员。所以,对有些外国厂家提出的最严重的告发不外是它们通常因为种族、宗教或其他偏见,不愿雇用当地人负责下等职务之外的任何职务。如果没有一家厂家愿意雇用当地人担任办事员以上的职务,他们就难于学到怎样为自己经营工业企业;这样他们的经济事务将永远受外国人的支配,经济的增长将因为依靠外国企业所涉及的费用和种种缺陷而停滞不前。这就是大部分殖民地国家一旦独立,就通过立法或采取其他步骤,迫使外国厂家向当地人民开放管理职位的一个原因。而且,甚至非殖民地国家也采取这些措施。

    因而当16世纪和17世纪外国人把新的行业带到英格兰时,他们得到的垄断专利往往包括这样的条件:外国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培养若干英国人学会他的技术。

    与此同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国家发现,派一些年轻人到国外学习外国厂家的经验是合算的。因此,德国人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派了大量青年到英国去做工,其后不久,日本仿效他们的榜样,把日本人派到德国和美国。待他们返国后,经营他们自己企业的人数很少;大部分人在现在的本国或外国的厂家处谋得职业;也有人在不断扩大的政府机关任职,这些机关也需要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上有色民族对白人实行这种政策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先进国家的肤色偏见,也许难于找到愿意接受有色人种练习生的厂家,但是存在的机会比事实上利用的机会要多。一个有利的情况是,有些工业国家为了把定货从别的工业国家转到自己方面来,渴望同较为贫穷的国家扩大人事关系,因此,这些工业国家可能欢迎有机会接待和训练那些返国之后将提出定货的人。

    不过,传授商业经验的主要学校是由从事贸易、用一二辆卡车经营货运、开办小作坊或类似小商号的小人物组成。其中许多人要破产。少数人不断壮大,取得经验,最后成熟成为大企业。这些行业的数量经常是过多,资本严重浪费。因此有时候有人认为,从事这类行业应予控制,以保证适当的收入,或者减少资源的浪费。作为立即取得产量的手段来看,这些行业的过分发展可能是浪费;但是如果人们把它看作使人取得经营管理经验的手段,这种浪费也许是一种必要的培训费。

    在一些不发达国家,有人感到当地小商业阶级的成长因从事类似行业的移民的竞争而受到威胁。欧洲各大公司往往限于进行大规模买卖,但是在东非的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在西非的叙利亚人、在牙买加的华人和在东南亚的华人,甚至在最小的行业中都有他们在竞争,因为他们比起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当地人有更长的经商传统,他们往往经营得更加成功。

    此外,移民往往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这使得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繁荣起来。在这类国家,往往有这样的要求:当地的商人在某些行业应受到保护,外来移民不得竞争。这就出现了棘手的种族歧视问题,此外,因为模仿和竞争是通往学习的两条道路,如果移民的活动受到限制,当地的商人是否会进步得更加迅速,或者整个社会是否会得到利益,这一点并不清楚。看来较好的政策是坚决要求移民收当地的徒工(如英国都铎王朝所做的那样)和为当地的商人创造其他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才干。(移民问题在第六章中作进一步论述)有些国家的政府切望开发当地的企业源泉,创建特殊的金融机构,贷款给小实业家。如果当地的企业仅仅缺乏资本,那么这样做是有所助益的。不过这种情况不多。当地的资本家缺乏经营管理技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把钱贷给没有经验的小商贩往往等于把钱白白扔掉。这些人首先需要监督和指导,其次才是资本。他们的地位非常像小自耕农。因此特殊金融机构应把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看作它们的主要职责,这些人能给要求指导的小商贩出主意(就像先进工业国中的工业顾问或农村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所做的那样)。把钱借出去以后,应对贷款的使用情况严加监督;作为放款的先决条件,金融机构的高级职员应有权对经营方法实行改革,至少在贷款收回以前,要制止得不偿失的经营方法。如同在农业中要提供咨询服务一样,在商业上也有提供咨询服务的很大余地。

    在这些国家中贷款给小商人的最大难题是不大重视商业信誉的人太多。在先进的国家里,“企业信誉”被认为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之一。厂家都切望保护它们信守合同的信誉——按规格交货,交货迅速,接受定购的货物付款迅速。然而,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买方、卖方或贷方如果主要靠与之做生意的商人的诚实,他们肯定十之**要受骗上当。实际上,外来商人在这些国家多有所成就的一个原因,恰恰是由于外国供货人、银行、甚至国内的公众从经验中发现他们比较靠得住。“企业信誉”的重要性(或说“诚实是最佳政策”这个事实的重要性)大概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能为人所了解的,而竞争以及新的商业道德准则的成长到适当的时候会结合到社会的传统中去。与此同时,由于这种意识相对缺乏,使得政府机构在试图用贷款、合同或其他涉及个人可靠性的方式帮助小商人时有必要非常谨慎小心。

    企业经营管理的另一个训练场所是合作社运动,当合作社运动在民主基础上进行管理时,它将使许多人深入了解企业的问题以及商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经验。这或许是合作社运动最可珍贵的方面;它所做的工作,推销产品、沟通储蓄渠道、购买供应平等等许多时候由私营企业或政府机构来做可以做得一样卓有成效,但是这些其他机构的教育价值是比不上的。从广义来看,这又一次表明,经营能力和进取精神在那些分散作决定的国家比之在那些**统治的国家,可能传播得更为广泛。这是主张民主的重要论据之一。民主不但适用于公共行政管理,同样适用于商业生活。实际上,在公共行政管理权力分散和民主的国家,在人民习惯于从乡级以上的各级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的国家,商业生活本身比之在政治权力属于寡头统治的国家或许更有活力。这也是主张竞争的最大的论据之一。在经济生活中,竞争同样使决策和行政管理的经验分散。

    由于另一个原因,不管怎样竞争对卓有成效地经营企业也是至为重要的。总之,企业家极有可能利用培训和咨询的便利,找出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的一切办法,如果他们有这样做的推动力的话。最强有力的积极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景,而最强有力的消极动力则是害怕破产。这两种动力都取决于竞争的存在。竞争本身不会保证企业有高效率,但是,要是连竞争也不保持,任何其他要素也不会保证企业有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