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生生神学 >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8)

第五章 汪维藩神学思想的特点(8)(2/2)

学思想注重实践的特点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客观上来说,中国教会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以及中国文化注重实践的传统都决定了中国教会目前的神学思考重点只能是形而下的具体信仰实践、生活实践。从主观方面来说,汪维藩所理解的中国神学是中国人现实境遇在神学中的反映,不是西方神学框架的生搬硬套;是能够指导中国信徒信仰生活、灵***的实践神学、力行神学、笃行神学,是能够被中国信徒所接受的神学,不是脱离信徒生活实际的书斋神学和学院派神学。

    他的这一特点并不只是表现在上述的几个方面,而是贯穿于他的神学思考的始终。

    第九节  重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会通

    汪维藩指出,要在中国从事神学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神学,就必须以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找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相通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找到自己的‘根’和自己的‘家’”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06,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中国人理解基督教之精髓的部分,并加以充分发挥,从而有助于中国特色神学之建设这一点,已经成为研究基督教中国处境化的学者们的共识。例如,美国著名学者科布说过:“基督教必须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会成为与众隔离的狭小群居点”;加拿大华人学者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说:“基督教想要在亚洲安家落户就一定要在受佛教、儒家、道教和神道极大影响的文化和社会里扎根”;中国基督教学者王治心先生认为:应该把属于耶稣之道的基督教的种子植入中国的土壤,种子在这块土壤中经过除去其中西方的思想、习俗、仪式、习惯,吸收中国文化,便长出中国本色基督教;吴雷川认为:“凡是流行的宗教,从甲地传到乙地,若不是和乙地固有的文化,互相吸收,互相容纳,必不能进行发展”;中国基督教领袖丁光训主教也说:“道成肉身需要玛利亚作为母体,中国神学需要中国文化为其母体”;陈泽民先生说:“‘道’唯有通过文化才能真正进入人心”等等。关键在于如何融合会通。。他指出,中国目前的神学是贫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他说:

    “中国是一个有着如此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试图将福音传遍中国而不首先了解并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能不说是一种粗鲁。因为正是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培养并哺育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汪维藩1949年前的中国教会金陵神学志,1986(复)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