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仕途的玄机 >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9)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9)(1/2)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9)

    光武面临着类似的形势,东京开国功臣几乎全部出自西京地主豪强,定鼎以来又因功获得大量土地,本身就是大土地兼并者。所有地主都曾经憧憬,当自己拥有一千顷田地的时候,朝廷也只知道其中的一百顷,并且据此收租取税,而三十年的乱世已将幻想变为现实。地主阶层对度田政策的抵触情绪如何可想而知,可笑的是充斥朝廷各个层级的官吏恰恰还是这些地主,现在朝廷要他们自己清查自己无异于与虎谋皮。回想一下算缗政策推出之后富人普遍隐瞒财产的历史,就能猜到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李章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他已经预计到豪强地主必然抵制度田,令人为难之处在于,本朝考核地方长吏的上计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正是人口和田亩数量的增减。李章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清查豪强的田地几乎绝无可能,而不能查出他们隐瞒的田地就完不成光武的任务。既然作为一郡太守必须承担本郡度田成败的责任,李章就一定得想出对策。实际上,李章应该不会如此为难,早有现成的办法可以模仿。

    还没有哪个地方官吏胆敢明目张胆地与光武这样的开国君主对抗,通行的手法是采取阳奉阴违的对策。隐瞒豪强地主的实际田地数量,最大限度增加普通平民的田地数量,为此甚至不惜把他们的宅基地也计算入内。如此一来,既能增加本郡田亩数量,又不过多暴露地方豪强的实际财富,只是赋税的负担就大量转嫁到前者头上{23}。

    考虑到李章通权达变的风格,想来他不会对选择如此方法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更何况整个帝国的二千石长吏几乎都在如此行事。水到渠成的逻辑之下,度田变成了一场盘剥平民的灾难,“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但欺瞒光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最终还是暴露。

    各个郡国须派遣吏员将度田进度和结果及时上奏朝廷,光武也会定期检查。这天他发现陈留郡吏上奏的简牍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光武询问这是什么意思,郡吏矢口否认这句话有具体所指,谎称是在长寿街上捡到。光武觉察出郡吏在撒谎却无可奈何。

    未来的明帝、年仅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24}为父亲道破天机,郡吏肯定是接到了太守的指令,叫他留意其他郡国上报的田亩数据,以防本郡的进度落在后面。光武还是不得要领,就算是这样,为什么不可参照河南、南阳两郡呢?刘阳说,河南是帝城,天子近臣集中;南阳是帝乡,天子亲戚友人集中,这些人的田宅肯定超出规定,不可为准{25}。

    光武终于明白,地方官吏上报的度田数字,竟然可以参照其他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