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仕途的玄机 >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8)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8)(1/2)

    第十章 忠君抗命之际——建武三杰(8)

    宣帝执政后,《书》增设夏侯胜(大夏侯)学派、夏侯建(小夏侯)学派;《礼》增设梁国人戴德(大戴)学派、戴圣(小戴)学派;《易》增设沛郡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三个学派;《春秋》增设谷梁学派。元帝朝增设《易》的东郡京房学派。平帝朝增设《春秋》左氏学派;《诗》增设赵人毛公学派;逸《礼》、古文《尚书》则新设为博士。天下学子可以选择以上全部课程或者某几门来学习。实际上,只要能够学通其中一门,即可获得入仕的机会。

    光武中兴后复“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春秋》为孔子所著,学者对其注解形成影响较大的五家学派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在本朝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春秋公羊传》。严氏春秋的源流要追溯到西京景帝时期的博士、齐国人胡母先生,此人治公羊春秋而与董仲舒同学。胡母的学生中有东平嬴公,此人昭帝朝为谏大夫。嬴公传授鲁人眭孟,眭孟百余弟子中得其真传者一是严彭祖一是颜安乐。眭孟死后两人自立门户,从此本朝春秋公羊学分为严氏和颜氏两门{21}。

    史传中所谓李章学严氏春秋,即是指《春秋公羊传》的严氏学派,这一学派的最大特点被东京学者贾逵总结为“《公羊》多任于权变”,也就是通达权变。

    举例说明,郑庄公死后,应该由其长子忽来继位。但是宋庄公想要立郑庄公的少子突,就诱捕了途经宋国去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一带)的郑国执政祭仲,威逼其废长立少,祭仲屈从。《春秋?桓公十一年》原文记录此事仅用一句“宋人执郑祭仲”。

    各家学派的学术宗旨和思想倾向就在对孔子原文的解释中区别开来。《春秋谷梁传?桓公十一年》解释为:“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贬义也。”如此行文即是斥责宋庄公不道德而祭仲在其淫威之下毫无气节。再看《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的解释:“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庄公死,已葬,祭仲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按照公羊家的解释,祭仲通达权变、忍辱负重,乃是存国存君的贤明智者。

    事实上,公羊学派评价人与事多采用权变作为准绳,通明权变并能灵活应用即是贤才智者,否则便是腐儒迂儒。自幼浸淫公羊学之中的李章,显然深受其影响,他那一切乍看极难理解的言行也便可以从此处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