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4)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4)(1/2)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4)

    其实,说心=良知并不是那么恰当,更准确的说法是:心是体,良知是用。

    这么说吧,心之本体便是性(心=性=理),而阳明又认为性囊括了情,因此天理不外乎人情(性=理),心也兼具道德与情感的双重涵义,情感是基础,道德是表现。

    恻隐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仁;羞恶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义;辞让之心是情,表现出来就是礼。

    孔子认为,孝是动物都有的东西,不敬何以别乎?在这,孝是情感,敬是“礼”,礼就是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懂不懂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

    说白了就是:动物是纯感性的,而人能从感性中升华总结出理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结晶。

    但王阳明认为这还不够,万一感性与理性发生冲突了呢?

    设想如果你是《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你怎么面对杨铁心和完颜洪烈?

    一个从天而降的生父,一个视如己出的养父;一个是朝廷命犯,一个能睥睨天下。

    人事行为是极其复杂多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有赖“智”。

    智就是良知,就是: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还是心,所以有心=良知。

    说到底,仁就是区分爱谁不爱谁,义无非是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礼不过是定义孰尊孰卑。因此,一个是非之心便涵盖了前三者,涵盖了一切选择。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就是建立在真实情感之上的价值判断,它的感情基础是好恶。

    世间之事千变万化,无非是非二字,好恶二字。你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是一事当前你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了实现这一判断采取什么手段,是直来直往还是曲线救国,那就是术的层面,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了。

    如此一来由内而外的顺序就清楚了:是非之心,也就是良知,发动而为意,意识必有指向,落实处便是物(事)。由此,意(意识)将心与物(事)连成一体,知(良知)与行(致良知)一气贯通。

    这是理想状态,我们看看实际情况。

    常人的意识包含两个方面:思维与情感。由于思维和情感都不能脱离既往的经验孤立存在,因此意识是主观的,体现出来就是有善有恶(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没什么大不了,善恶都是人为定义的概念,虽然为道德评价提供了一般的准则,但它们无法穷尽一切具体行为。

    比如中国的女人对好男人的概括:70年代工农兵是好男人,80年代会诌两句诗是好男人,90年代有钱是好男人,至于现在的90后非主流估计认为游戏打得好能带她们飙车嗑药就是好男人。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价值观的变迁直接造成善恶评判标准的变化甚至颠倒,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