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3)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3)(1/2)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3)

    此才有何特点?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因为要致广大,经世致用平天下,所以先要尽精微,对儒家学说的义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同时,极高明的境界要与现实的态度统一,不要搞的自己高处不胜寒。

    由此可见,理学家认为的君子之道是有济物之用的实学,而非纸上谈兵的空言,内圣的最终归宿还是外王。

    但事实却是它成了不折不扣的空言,为什么?

    因为《大学》的一个Bug。

    《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对宋儒的胃口,被程朱奉为圭臬。

    从平天下往前推,到正心、诚意那是由外向内;继续反推,从正心、诚意到致知、格物则又成了由内向外,最后落实到外界的“格物”上。

    一进一出,这不折腾吗?

    其实,到正心诚意那就可以停止了,王阳明版注释的《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他创造性地将原版《大学》的“致知”解为“致良知”,格物解为“格事”。如此一来,《大学》反而成了阳明心学从本体到功夫最好的注解。

    参看本书第42章,宋儒从周敦颐起,继承《周易》的世界观(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阴阳二气),援佛入儒,狂飙突进。

    接着,二程贡献了“理”,张载贡献了“气”,直至朱熹盖棺定论,尘埃落定。

    朱熹把芸芸众生从董院长的魔爪中解救了出来,又把他们扔进了另一只魔掌——理。

    在朱熹,天指义理之天,天人合一,这些都没问题。

    问题在于他扬理抑气,肯定道心否定人心(理——性——道心;气——情——人心)。

    朱熹认为理是先于一切而存在的,比如没有舟车之前,舟车之理或舟车的概念已经存在。

    而阴阳二气作为造物的材料,一动一静,有清有浊,必须依靠理的指导才能聚合为世间万物。

    这就好比盖房子,理是图纸,气是砖瓦。

    而且这图纸是贝聿铭设计的,有着质量和艺术的双重保证,出了任何问题,都只能是砖瓦被偷工减料了,与设计无关。

    比如“圆”的概念是标准的360度,但由一个癫痫症患者画出来则可能是四不像。

    理之全体即是太极,分散于万物,形成万物的性(秉性),而万物又能分别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太极(回忆“月印万川”)。

    这叫“理一分殊”。

    人作为万物的一员,性秉天理,生性生性,天生如此,天赋与你,因此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都好办,这是道心。

    但气就不好说了,气分清浊,情有好坏,浊气侵染人心就成为私欲,它蒙蔽天理本性,让人昏聩,朱熹认为大部分人的构造材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