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7)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7)(1/2)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7)

    荀子主性恶,不仅如此,他比孟子更深入地将人性一分为二,一半叫“性”,一半叫“伪”。

    去掉偏旁看这俩字就一清二楚了,一个“生”一个“为”。

    生就是天生的,人的自然属性;为就是后天改造的,人的社会属性。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如果保留它,人就会变成动物。

    又因为人论力气不如牛,论速度不如马,生存能力远远低于牛马,因此变成动物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之所以到目前为止牛马能为人所用,是因为人组成了社会,运用了强大的社会力量。

    因此,人的自然属性需要外在规范的约束,荀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号召人不断向社会秩序靠拢,最终磨练为圣人。

    外在规范是什么?礼法制度。

    由于实在太乱,荀子不仅重礼,也开始**了。

    礼是法的根据,法是礼的体现,礼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个人修身的标准,修的过程就叫“化性起伪”。

    对比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善,社会侵染使其恶,所以主张向内正心;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社会改造使其善,所以主张向外学习。

    世界观方面,荀子也否定了老子的“道”至高无上论,但对“天”的定义他和老子一样,同样是B天。

    问题是B天就是指时间(自然界的变化),而荀子断言自然变化和社会治乱并无必然联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过好自己就行了(天人之分),这,这也太唯物主义了吧?!

    这还不算,过好自己只是起步,荀子理想中的达人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以至能够利用、操纵自然的人,我想来想去,也就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中的暗夜精灵族符合他的要求。

    其实不难理解,在荀子看来,人性和天都靠不住,只有礼法制度才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他的逻辑很明确:人类社会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织到一起,与大自然相抗争,这就产生了“礼”。礼克制人的自然**,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去“学”去“为”去“伪”。

    相比之下,孔子尚且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可见作为目的的礼和作为基础的仁同等重要。

    而在荀子,你几乎看不到人之为人有什么先天的崇高品质,唯一能使你摆脱蒙昧状态的方法就是吭哧吭哧去学礼,学成了好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孟子首先确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荀子便首创了人类族群的整体气概。前者主内圣,后者主外王,外王到什么程度?主宰万物,与天地并立。

    72 三部天书

    孟子的学说由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