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1/2)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5)

    在上德时代,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其亲不独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要是导演来拍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长长的升镜头,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给配着,暖色调给打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片祥和悠远。

    可惜上德没了,仁啊义啊礼啊的开始出现了。

    这些都是下德,因为德已经或多或少地失去了,所以要靠这些思想、手段把它找回来。

    在老子那,德—仁—义—礼是四个由高到低,等而下之的概念,德最好,仁次之,义再次,礼最坏。

    没德了才靠仁,后来仁也没了就讲义。

    义在古代通“宜”,即当然、应该的意思。

    儒墨都谈义,儒家的义指符合仁爱的行为,墨家的义指符合兼爱的行为。

    仁好歹是思想层面,思想靠不住了你做做样子行动一下也行啊。最糟糕的是连义都没了,那就只有靠外在的规范制约了,也就是礼。

    我再补充一点,礼都没了就靠法,法是一切的底线,是一个国家不崩溃的最后保障。历史之所以选择了法家(韩非、李斯)来结束乱世,也是逆向遵循了老子的世风日下论。

    70 世界观很重要

    老子版德的本质就是无为,非要用公式定义一下就是:“德”是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

    这就引出另一个宏大的概念——道。

    因为“道”,老子比孔墨更有资格被称作哲学家。

    孔子和墨子的关注点在改造社会研究人,是优秀的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但他们的通病在于,都没有构建一套庞大而缜密的世界观。

    《辐射》《指环王》《镖客三部曲》《异域镇魂曲》,这些艺术精品哪个不是因为成功地营造了一套属于自身故事逻辑的世界观而成功的?

    哲学亦然。

    我们不是道士,没必要整那么玄幻。道就是老子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它先于天地而生,是宇宙的起源。它永不消竭,无所不在,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一切都以它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它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就是法它自己),无为却又无不为。

    道是一种存在,却非感官所能察觉,因此不能用名词来定义。

    普通的名词都由感觉经验而来,而道则超乎感觉经验,所以没有任何词语可以恰当而完整地定义道。

    老子之所以叫它“道”也不过是为了描述方便,差强人意地给人取了个名字,总不能满篇都是“那啥怎么怎么样”吧?

    这就有个问题了,到底什么才是究极的奥义,至高的法则,世界的本源?

    儒家认为是天。

    虽然孔子不喜欢谈天,但由于他经常在生活中碰壁,常年失业,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乃至于惶惶如丧家之犬。因此,他会偶尔用天命论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