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坏世界研究 > 第五节 反政治的政治(2)

第五节 反政治的政治(2)(2/2)

国拥有为天下立法和巡狩诸邦考察政务而行赏罚的权力。如果核心政权不再拥有为世界立法和巡狩的权力,朝贡就不再是政治合作的义务,也就不再具有实质性的政治关系。汉以来的朝贡体系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很少有实质性的政治关系,“朝贡国”并不是由中华帝国分封的,甚至大多数朝贡国的政治正当性也不需要经过帝国的政治承认,而是本来就存在的。某些周边小国自愿获得帝国的政治承认,主要是为了建立有利于小国的安全和贸易的依附关系。除了少数明确依附于帝国的小国,大多数朝贡国完全独立于帝国的统治,帝国并没有权利和权力去干涉朝贡国,朝贡国对帝国“称臣”只是对一个大国强国的尊重而不是对帝国统治的接受,甚至主要是一种为了和平以及国际贸易的外交行为。汉以来的朝贡体系与其说是政治关系还不如说是经济和文化关系,至于朝贡国对帝国的政治归顺或归属,多半是帝国自己一相情愿的想象和叙事,绝非真实的君臣关系,更不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由于帝国在朝贡的经济关系上坚持了厚往薄来的政策,帝国的慷慨在经济上损失很大,这一点能够解释许多朝贡国对朝贡的高涨热情,而这种贪图厚报的经济热情并非帝国所幻想的归顺向化。

    帝国所企望的是成为世界的文化榜样,以帝国之“文”去“化”诸番,就是说,帝国已经不再奢望“政治天下”而只希望能有“文化天下”。帝国试图以世界文化中心的身份去维持其象征性政治中心的身份,按照今天的话语,就是以软实力去维持政治权威。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华帝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文化中心,确有许多朝贡国向往帝国的先进技术以及迷人的文化,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某些冶金技术、陶瓷技术和丝绸技术等技术经朝贡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帝国在技术上的领先确实增强了帝国的政治威信,但却并没有因此形成帝国所指望的普遍的文化向化,除了一些在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与帝国比较相似的近邻小国深受帝国文化的影响之外,大多数朝贡国只对帝国的技术文明感兴趣,却没有被帝国的精神文化所“化”,中华帝国的伦理和价值观、诗书礼乐之类的文化生活形式并没有成功地普遍化。由于没有能够形成文化上的普遍归化,帝国的朝贡体系就进一步成为象征性的交往关系而远离了实质性的政治关系。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传统、宗教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帝国的文化推广都有其限度,不是因为帝国文化不够辉煌,而是因为对别的地方不合用。事实上,由于生产方式和精神传统的深刻差异,古代的各种文化都不可能形成普遍吸引力而被普遍化,一直到形成“现代性”这一虽源于西方却缺乏文化个性和地域性的文化,才出现了文化普遍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