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13)(1/2)

    先秦(13)

    回家以后,士蔫又赋诗道:

    狐裘蒙茸(纷乱貌)

    一国三公,

    吾谁与从?

    “一国三公”,是指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等太子和公子,都有可能继承王位。“三公”的“三”字,只是一个约数。这样,作为大臣的士蔫,就感到无所适从了。问题不在于晋献公活着的时候,只要晋献公活着,作为大臣,士蔫当然还是只听晋献公的;问题在于晋献公死后,“一国三公”,士蔫怎么办呢?这就是他担心的问题。此后,“一国三公”几个字,逐渐转化为政出多门的概括性语言,而衍为成语,不仅广泛使用于政治生活中,而且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一件事有几个人拿主意时,也可以使用它,这就成了一句概括性很强的成语。

    再说晋献公派寺人披率兵攻打蒲城。“寺人”,是宦官,“披”是名字。寺人披又名勃鞮、伯楚。据守蒲城保护重耳的将兵,准备迎战。公子重耳说:“寺人披是奉君、父之命而来,我作为儿子、臣子,不能同他较量。”于是下命令说:“谁敢同寺人披作战,就是我的仇人。”

    晋献公二十二年,由于无人迎战,寺人披率兵攻入蒲城。重耳越墙逃命,寺人披追上去,一刀斩断重耳所穿的衣服的袖口。重耳幸而脱逃,出奔翟国。

    晋献公同时派人攻打屈城,夷吾率将兵坚守,未能攻下。晋献公二十三年,再次派右行大夫贾华率兵攻打屈城,公子夷吾守城之兵溃败。夷吾也打算逃奔翟国。辅佐夷吾的晋大夫冀芮说:“不可去翟。重耳今已在翟,倘公子再去,晋必进攻翟国,翟国小,害怕晋兵,将有祸患。不如去梁国,梁国近秦,秦兵强大,待吾君(指晋献公)百年之后,公子可以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执政。”于是夷吾奔梁。

    晋献公二十五年,晋国果然出兵攻翟,翟国也出兵攻击晋地采桑,晋军只好退兵。

    士蔫的预见,大体得到证实。只是公子重耳不肯和晋献公派来的军队作战,而是坚守子、臣不同君、父作战的忠孝原则,这一事实出乎士蔫的估计之外。不过,以后的事情进展,却进一步证实了,士蔫的预见,还有着极其令人吃惊的准确性。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四年——六年》)

    40.晋献公托孤于荀息

    晋献公在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出奔后,终于立奚齐为太子,并且任命那个出过“借道灭虢”的主意的大夫荀息,为奚齐的太子傅。古代的太子傅,有两层作用:一是当太子的老师,教导太子;二是辅佐太子,成为太子的支持力量。一般都选德高望重或是握有政治、军事实权的人为太子傅,选时强调哪一方面,视需要而定。

    奚齐生于晋献公十二年,至晋献公二十六年,即奚齐年十五岁时,晋献公病重。

    这年夏天,晋献公的病由重而危,便将太子傅荀息找来,对他说:“我让奚齐继承王位,但是奚齐年纪太小,恐怕大臣们不服,就会出乱子。我想把死后立奚齐为国君的这个重任托付给你,不知你的意下如何?”荀息叩头至地,郑重地回答晋献公说:“臣愿尽心尽力,加之以忠贞。如能成功,是国君的在天之灵保佑;如果不能成功,臣愿意以死继之。”晋献公又问:“何谓忠贞?”荀息回答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就是忠;送走死者(指将死的晋献公),善事生者(指立为太子的奚齐),两方面都无遗恨,就是贞。”于是,晋献公任荀息为相,主持晋国之政事。

    晋献公二十六年秋九月,病死。

    晋国大臣中,掌握军事大权的里克,原来和太子申生关系比较亲密。晋献公曾经派太子申生带兵打仗,里克就曾谏劝晋献公说:“太子不宜单独带兵征伐,只宜在国君对外作战时,追随国君之后从军,或者留守监国。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军来说,整个军队都应由他来发号施令,这一来,太子带兵就发生了难题:如果一切请示国君,则带兵的太子就缺乏威仪;如果一切由太子发号施令,又显得太子不尊重君父。所以,使用太子带兵打仗,是用人不当。希望君重新考虑。”晋献公当时已凑定废去申生的太子身份,所以回答里克说:“寡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