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7)(2/2)

,‘博大肥厚’,表示百姓中间普遍有肥大的牲口;祭上粮食时说,‘洁粢丰盛’,表示不违农时而民和年丰;祭上酒醴时说,‘嘉敬甘酒’,表示上下嘉和而没有离心离德。民和则神降之以福,所以君王有所行动必得成功。如今随国百姓饥饿而不安定,鬼神失掉百姓这个主心骨,国君尽管个人祭神很丰盛,鬼神也不会赐福的。臣以为,君应该修善政而和兄弟国家加强团结,才能免于大难。”

    随侯听了季梁的话,心里觉得害怕,便决定不再追击楚国而致力于改善政治,楚国果然不敢继续进攻随国了。

    过了两年,少师董成有宠于随侯,楚国大臣斗伯比对国君熊通说:“可以出兵攻随了,敌国政治上有了漏洞,机不可失。”楚国于是再度出兵伐随。随国贤臣季梁向随侯献计说:可以向楚国认输请和,等楚国不同意以后再打,这样,楚军必骄,随军必怒,这是一种骄兵之计。少师董成则认为,楚军实力很弱,如不速战,则失掉了一次打败楚国的良机。随侯听信了董成的话。

    战争开始了,季梁又建议说:“楚人重视左边,楚国国君必在左师,左师兵力必强。我军应全力攻其右师,楚军右师一旦溃退,全军的阵脚都乱了。”董成说:“当然应该攻击楚国国君所在之军。”结果,一打仗,随军大败,少师董成被俘,随侯逃回。

    随国请求讲和。楚国国君熊通说:“我的祖先鬻熊,乃是周文王的师傅。我何必要等周天子加封,难道不能自尊为王?”于是自立为楚武王(前740——前689),并且要求随国在承认自己为楚武王地位的前提下,同楚国结盟。随国此时已是败军之国,自然只能承认熊通为楚武王。

    到了周天子庄王七年,也就是楚武王五十一年时,周庄王把随侯召去,指出随侯承认楚武王的称号是错误的。随侯自然也只能认错。楚武王知道此事后,再次发兵攻打随国,在行军途中,楚武王死了,这一仗总算没有打成功。

    不过,自此以后,楚国国君的后代,都自称为王了。这是强大的诸侯国自称为王的开始。

    (取材自《史记·楚世家》、《左传·桓公六年》、《左传·桓公八年》)

    22.齐大非耦

    北戎攻打齐国,齐国求救于郑国。郑庄公派太子姬忽帅兵救齐。姬忽大败戎兵,带着俘获的两名戎帅和三百颗戎国甲兵的首级,来见齐僖公。

    齐僖公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郑太子姬忽,郑太子忽不肯同意这门婚事。有人问郑太子忽何以辞婚,姬忽说:“各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匹耦,齐国是大国,非吾耦也。古诗说:‘自求多福。’求福靠自己,大国又怎么样呢?”这次,姬忽打败戎兵后,齐僖公再一次提出这门婚事,郑太子忽又一次固辞。有人问他,何以再次坚绝辞婚,太子忽说:“过去无事时,我还不敢同意齐国的婚事,如今我是奉君命前来救援齐国,如果接受婚事回去,这就是靠国家的出兵之力来办成自己个人的婚事了。百姓将会怎么看我呢!”

    郑国大臣祭仲劝太子忽说:“我以为太子应该结这门亲,国君(郑庄公)内宠很多,太子如果没有大国的外援,今后恐怕很难继承国君之位。眼下子突、予亹(音伟)、子仪三公子之母都有宠于国君,今后他们都有可能立为新君,到时候就要看谁的外援力量强大了。”祭仲当时是郑国的首席大臣,郑庄公娶太子忽的母亲邓曼,是派祭仲办理迎娶事宜的,所以祭仲会积极为郑太子忽出谋划策。但是,太子忽却不肯接受祭仲的劝告。

    过了几年,郑庄公死了,祭仲作为首席大臣,拥立太子忽为新君,是为郑昭公。

    郑庄公另娶过宋国雍氏之女,生了公子突。雍氏为宋国正卿,也就是首席大臣。宋庄公听说祭仲拥立太子忽为新君后,便派人将祭仲诱去宋国后抓起来,对祭仲说:“如果你不同意立郑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我就杀了你,”祭仲怕死,就对宋庄公立下盟誓,保证回国后拥立公子突。春秋时期的人们,对自己所立的盟誓是很认真的,于是,祭仲和住在宋国的郑公子突一起回到郑国,并且掘立公子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只好逃到卫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