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6)(2/2)

叔度于蔡,蔡国在殷都之西。一东一西,管、蔡两国自然起着监视殷人的作用。当时的看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对殷纣王的殷民,成为被征服者以后,征服者仍是照样要提防他们的。周武壬同时还决定,由管叔鲜和蔡叔度担任武庚的相,掌握殷诸侯国实际的治国大权。周武王的这个做法,既保存了殷国,表现出对战败国的宽厚态度,又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应该说,统治术还是相当高明的。《论语·尧日》篇中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周武王保存殷国,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的做法,并不像后代书呆子所解释的那样,把“兴灭继绝”看成是对战败国的一味宽厚。

    但是,即使是像周武王这样的高明做法,后来依旧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监视者和被监视者勾结起来了。

    原来,周武王死时,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还很轻,于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首席大臣周公旦担心诸侯造反,便代掌国家行政职务。《史记》中称之为“摄行政当国”,“摄”,就是代理的意思。后之所谓“摄政王”,实出于此。这时候,周武王的封于管、蔡的另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怀疑周公旦想篡权,便联合殷诸侯武庚起兵造反,武庚原是周朝的大敌殷纣王的儿子,周武王尸骨未寒,两个弟弟就和敌人的儿子联合了,这真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不过,造反没有成功,周公旦发兵讨平了这场叛乱。于是,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度,流放蔡叔鲜。

    亲弟弟也依然不可靠,这以后,又重新发生了一个殷代余民如何安排的问题。于是,周公旦和年青的周成王商量决定,由殷纣王时代受迫害的贤臣微子,统率殷余民,立国于宋。微于是殷纣王的庶兄,深受殷人爱戴,这样,宋国就此稳定下来。

    正因为宋国是殷人的后代,所以,宋国还保存了殷礼。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①又说过:“吾说殷礼,有宋存焉。”①《论语·为政》。

    ②这都说明,周礼和殷礼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改革,而宋国则较多地保存了殷礼。②《礼记·中庸》。所谓礼,无非就是政治制度加上道德规范。我们现在单说政治制度当中的一个具体制度:王位继承制。因为宋诸侯国是殷人之后,所以王位继承制还是用的殷礼。殷人的王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杂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法。也就是说,老国王死后,可以由其弟弟、也可以由其儿子继位,一般由老国王指定。周人则不同,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于是王后所生的长子。这两种继承制有什么区别呢?嫡长子只有十分明确的一个人,其他任何人、任何儿子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合理的野心。这就减少了发生政治动乱的可能性。这里可以看出周礼对殷礼的“损益”。

    话说自宋微予以后,宋国传了十几代,传到了宋宣公手上。宋宣公生有太子与夷,他却准备传位给弟弟,宋宣公十九年,病重,要弟弟和①①宋为殷后,殷祖先封于商,赐姓子。但后代一般均不用姓氏。接受王位,他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天下通行的继承王位的原则。我决定立弟弟和为宋国的王位继承人。”和推让了三次才接受了。宋宣公死后,和继任为宋国国君,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九年,生病,召大司马孔父来对他说:“先君宣公来立太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此事。我死后,必须仍立与夷为国君。”孔父说:“群臣都愿意立大王之子公子冯为国君。”穆公说:“不可立冯,我不能辜负宣公!”于是,宋穆公使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居郑国,当年八月,宋穆公死,大臣们按照宋穆公生前的愿望,立了其兄宋宣公之子与夷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立为国君后,心里却担心在郑国的公子冯和自己争夺王位。恰好卫国的公子州吁弑君自立,想讨宋国的好,便派人告诉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必然希望回宋国为国君而因此作乱,我愿和宋国联合伐郑。”宋殇公于是和卫国合兵伐郑,至其东门而还。次年,郑国出兵伐宋以报东门之役。此后近十年内,宋国和其他诸侯国战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