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幕僚生存智慧 > 第六章 辨利弊:审度势,因利制权(3)

第六章 辨利弊:审度势,因利制权(3)(1/2)

    第六章 辨利弊:审度势,因利制权(3)

    在汉武帝时,还真有一个今人已不大知其名的执法官,对此方式作了理论的阐发。

    杜周,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先后做过廷尉史(廷尉的高级属官)、廷尉(九卿之一,主管司法刑狱的高级官员,掌修订法律、管理审核全国刑狱,直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犯罪大臣),后来又做过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官,主管监察、执法,协理全国政务)。

    杜周执法,严酷深刻。他做廷尉的时候,正是国家级案件最多的时候,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罪犯不下百人,中央监狱的在押犯多至六七万人,执法系统的官员吏员多达十万余人。罪犯多而且级别高,对执法者来说自然是发财的好机会。杜周入仕时,只有一匹小马,而且有毛病。但他做了几年酷吏之后,“家资累数万矣”。

    杜周执法的时代,司法系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法网深密,大案要案多,株连案犯多,而且先定罪名后审问,不认罪画押的就酷刑伺候,大搞逼供,所以人们听说什么案件可能牵扯到自己便只好逃匿。二是各州府上报的都是“不道”的案件,即都上报些上纲为“反对皇帝”的案件。而杜周做亲审或审定案卷时,都是以汉武帝的意志为判断案件的依据。汉武帝不喜欢的人,汉武帝想从重处治的案件,他就想方设法加重案情,倾陷“案犯”;汉武帝想从宽处置的“案犯”,他就先把案件放一放,延长案犯的羁押期,慢慢寻找案件或案卷的破绽,指出“疑点”、“冤情”,最后从轻发落或干脆无罪释放。

    这样一久,便有与他亲近的人发现了他断案的规律——原来没有什么标准,只是以皇帝的意图作为量刑的标准,便问道:“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译成现代汉语,这句责难的意思是:您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