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说钱 >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1)

第三十章 再往后——没了(1)(2/2)

四种大额宝钞外,其余所有钞票都实行抽号兑换。每20天抽一次,抽到号的钞票就可以兑换银或钱。

    后来五家钱铺又合并为一家官钞局,每月抽号一次。

    可是这样一来,抽到号的和没抽到号的钞票,价值就不同了。当时人把抽到号的叫做“实钞”,没抽到号的叫做“空钞”。而外省的“省钞”不参加抽号,所以也被视为“空钞”。

    空钞当然就没有多少购买力,后来每一两大约只值300文以下。

    而抽到号的实钞毕竟是少数,所以整个宝钞都不大值钱。照这个样子发行钞票,朝廷感到赢利不多,于是到咸丰十年(1860年)就把宝钞、官票都停掉了。

    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到现在还一直习惯把钱叫做“钞票”。“弄两个钞票花花”,是舞台小品里南方人角色经常说的台词。

    这“钞票”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咸丰年间。自金国以来,历朝的纸币都叫做“钞”。到了清咸丰年间,流通的既有大清宝钞又有户部官票,所以时人合称“钞票”,造出了一个新词来。

    清朝除了户部(中央财政部)发行过纸币外,各种官办金融机构也发行过纸币。

    前面提到过的官钱铺,就是官办的银号。

    早在道光年间,内务府就设立了五家,都是“天”字头的,咸丰年间又成立了官钱总局,下设四家,是“乾”字头的,再加上户部的“五宇”,一共14家。

    他们的职能,是发行“钱票”,又称为“京钱票”。

    钱票,当然也是一种信用货币。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有银两,有铜钱,那么还发这些钱票干什么?

    其实清朝的银子和铜钱一直就不够用,发行可兑换的钱票就是为了弥补不足,起到调剂作用。

    一开始,钱票的信用还不错,可是部门利益那是挡不住的光绪年间的钱票,钱票越发就越滥,有的一张票面值就高达万吊,根本不可能兑现,完全是空架子,发出去就成了不兑换纸币。

    这样,钱票的贬值势所必然。

    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蒙的。

    各省见有利可图,也都效仿北京,发了自己的钱票。咸丰八年(1858年)福建因为滥发钱票,导致米价上涨10倍,几千老百姓浩浩荡荡,冲到一位前尚书的家里,把退休老官员拉了出来,一同来到督府请愿,哀求官府整顿钱法,平抑粮价。这次风潮,官府整整处理了两年才告平息。

    鸦片战争结束后,也盛行民间的钱票、银票、铜元票。

    这些民间钱票,严格来讲并不是货币,而是一种有价证券。

    发行民间钱票的单位,有钱铺、银号、银炉、票号、当铺、商会、金店、公司、商店等等。

    民间钱票的作用,是促进流通,以补银、钱的不足。

    官方把这些叫做“私票”,给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