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三国的碎屑 > 三国的碎屑 附录第十四(5)

三国的碎屑 附录第十四(5)(1/2)

    三国的碎屑 附录第十四(5)

    皇甫谧,三国时代魏人,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被誉为中医针灸学的始祖。后来,这部书传到韩国、日本等国,提高了东亚地区的医学水准。

    三国时期的水利

    三国水利,首推曹魏,最差东吴,三国水利,效果不同:魏修水利而良田足、蜀修水利而国用丰、吴修水利却招民怨。

    曹魏建立诸陂、众堨、通渠:如太寿陂、芍陂、茹陂、郑陂、鄢汝新陂、小弋阳陂、颖南北陂及临晋陂,或七门吴塘诸堨及戾陵堨、还有车箱渠、淮阳渠、百尺渠、成国渠及平虏渠等。建水库、拦水坝及通运河等灌溉水利,可造福农业。“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丰水充沛,农田不限于河畔或气候潮汐等看天脸色,能增加粮秣产量,进而使人口增长。吴陂为曹魏刘馥所开,从魏到宋还能用,可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又修舒城七门三堰,一直到宋仁宗时还能每日灌溉二万顷。

    东吴虽位处鱼米之乡,先天环境很好,但是水利建设却反招民怨。永安三年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投入的人力及财力不可胜数,因为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导致“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建衡元年,再次重建浦里田,仍然失败。东吴二次打算在浦里建塘开田,却屡遭失败,等于是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

    蜀汉本天府之国,故毋须屯田,岷江素有地利“都江堰”之助,不光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无泛滥之虞,还能在丰水时泄洪、枯水时合流之协调,从公元前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