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史实第二(6)(1/2)

    史实第二(6)

    《三国志·姜维传》说:“太守(指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逃)保上邦(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甘肃冀县),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姜维投降诸葛亮,是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有通敌行为,把他抛弃,不准他进城回家。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收容了他,之后,又加以重用。裴注所引《魏略》对此事所述,稍有不同。《魏略》云,姜维进不了天水,但回到冀县的家里,“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姜维和上官子惰)不获已(不得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姜维是以冀城军民代表的身份去见诸葛亮的。两项记载都说明,姜维是主动投奔诸葛亮,诸葛亮很高兴地接纳了他。事情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不足以表现诸葛亮的慧眼识英雄。《演义》不满足于这个事实,抓住诸葛亮很器重姜维,兴高采烈地接纳他这一点,把诸葛亮消极被动地受降,改造成为积极主动地争取姜维,以此生发出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和细节。

    庞统,襄阳人。时人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他与诸葛亮还是表亲,称诸葛亮为兄。他很敬佩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推崇他。早年,庞统曾在东吴待过,但并没有什么建树。赤壁之战后,经鲁肃推荐给刘备,被任命为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就是说没有政绩,被刘备罢了官。他一生最突出的功绩,是协助刘备夺取益州。但在进军雒县的战役中,“为流矢所中,卒”,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的作为与他的名声不大相符。也许由于他死得早的缘故,他的才华还未能充分发挥。《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庞统这个名气很大的人物形象时,从史料中不可能找到很生动具体的事实,于是就只好借助于想像和虚构。

    《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这个记载清楚地表明,关羽是被曹操活捉押回许昌的,他的投降无条件可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关羽身上,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光彩的,是对刘备的背信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