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 第二章(1)(1/2)

    历史 第二章(1)

    敦煌学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学就是以敦煌文书、敦煌石窟、敦煌史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包括上述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建症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科性的学科。用以揭示敦煌、河西及至我国古代社会、中亚古代社会和中西交往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规律,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敦煌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产生背景

    1900年农历5月26日,敦煌的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文物的价值,**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敦煌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形成过程

    敦煌学在中国分史前期、创建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罗振玉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他于1909年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开始了敦煌学的历史。在此之后,罗振玉、王国维、蒋伯斧、李翊灼、陈垣等老一辈学者和刘复、向达、王重民等新一代敦煌学家先后致力于此,敦煌文献初步理成。

    20世纪30年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