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哲学 第四章(2)(2/2)

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这场被称为“五月风暴”的运动昙花一现。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被迫转向学术思想的研究。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的基础,包括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形成过程

    20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哲学在法国兴起,其领袖就是雅克?德里达。他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他首先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德里达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中,这瓤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很快,在德里达的周围,就形成了以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人物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主要观点

    1.解构主义者认为,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他们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2.结构主义者认为,当代哲学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被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的目的就是打破现有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对时代的影响

    解构主义在学术界与大众刊物中都极具争议性。在学术界中,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疯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解构主义仍旧是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