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哲学 第四章(1)(1/2)

    哲学 第四章(1)

    结构主义

    整体性和共时性的哲学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文艺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流行的一种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新倾向。结构主义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事物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整体,主张从事物的整体上,以及构成整体的诸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把握事物。

    产生背景

    战后的法国和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学者们已不能自由地出入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实地考察,重调查、轻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合他们,结构主义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另外,战后法国经济飞速恢复与发展,以“他人是我的地狱”为宗旨的存在主义哲学同现实格格不入,人们对“个人”、“存在”、“自我意识”等等概念失去了早先的热情和兴趣,结构主义遂作为否定存在主义的思潮而兴起。

    形成过程

    20世纪40年代,正是世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然而,南美洲的土著却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一位学者在那里乐不思蜀,他用当地的土语和那些人交流,熟悉环境。几年下来,他对土著的生活已经了解得非常透彻了。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人类学的文章,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位学者就是法国人克劳德?李维史陀。

    李维史陀提出用结构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认为学者的任务就是要从事物的千变万化中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这种方法很快就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开始兴起。

    主要观点

    1.强调整体性。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