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哲学 第三章(10)(1/2)

    哲学 第三章(10)

    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他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产生背景

    逻辑实证主义的前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以英国哲学家休谟为代表人物的传统的经验主义;以恩斯特?马赫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这一实证主义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以弗里格和罗素为代表的逻辑主义和逻辑原子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以及他的反形而上学观点。这些观点和学说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

    形成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试图求助于伪科学来解决时代的问题,在德国和奥地利,许多伪科学的文献在知识界出现。为了对伪科学的理论予以回击,一群哲学家开始对“什么是有意义的科学”进行分析,并且对作为时代的非科学信仰的立足点——形而上学进行攻击。他们高呼:“与其把力量用在消灭伪科学理论上,不如摧毁它们的立足的基础。”于是在维也纳出现了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圈子,人们将这个圈子称作“维也纳学派”。大多数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来自这里。

    维也纳学派除了继承休谟、孔德、密尔和马赫等人的实证主义基本观点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就为它提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以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波兰的“华沙学派”、艾耶尔、韦斯曼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在英国的哲学活动,也促进了维也纳学派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运动在欧洲的开展。

    主要观点

    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对时代的影响

    在维也纳学派众多哲学家的影响之下,逻辑实证主义开始成为科学哲学的思想体系,并一度在欧美哲学界占主导地位,对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年青一代的哲学家、科学家开始冲击传统认识论的狭隘范围,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僵化系统,终于在60年代形成了历史主义学派。

    存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