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远古的人类化石(1/2)

    远古的人类化石

    ——离奇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

    名  称:北京人头盖骨

    形成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

    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它是人类在从人猿进化以

    后,制作并使用工具,以打猎、捕鱼等收集经济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

    化阶段。

    类  别:古人类化石

    发现年份:1929年12月

    失踪时间:1941年12月装有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箱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在从

    北京前往秦皇岛途中被日本宪兵截走,从此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失踪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

    发现过程

    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有个周口店的小村子,20世纪初考古学家的重大发现,使这个村庄一夜成名。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接受当时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担任矿业顾问。1918年,安特生在被当地人称作“龙骨山”的地方进行考察时,他发现堆积物中有一些白色带刃的脉石英碎片引起了安特生的注意。这些带刃的石片,像是用来切割某些东西的。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有一种预感,中国人祖先的遗骸就在这里,现在惟一的问题就是去找到它。”于是这位热衷于古代文化的外国人开始在这个地区,不停的寻找化石真正的所在。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史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引导下,在龙骨山北坡找到一处丰富的含化石地点,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1地点”。

    接着,安特生和瑞典古物学家史丹斯基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并找到了两颗类似人类的牙齿化石。这两颗化石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研究后,被证实是古人类的化石,代表着一个新的种属,于是被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4年,人们又从周口店发掘出了两个中国猿人的下颌骨和3颗保存得很完整的牙齿,这更加证实了安特生的预言。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下,1927年开始了对龙骨山大规模的发掘工作。第一年的发掘工作就旗开得胜,获得了500箱化石,而且,步达生在10月16日发现了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其出土位置离发现第一颗人牙的地点很近。

    1927年底步达生回到了加拿大,周口店1928年的工作就由翁文灏和协和医学院的福顿主持。经过他们的努力,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最终同意为周口店发掘工作提供经费。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周口店的挖掘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刚刚从地质大学毕业的裴文中也来到了这里,起初他只是主要负责人工和账目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参与发掘。由于工作认真细致,到年底周口店的挖掘工作就交给他全面负责。

    就在这一年年底,周口店的工作面临了新的形势,经过将近两年的正式挖掘,在1928年底,发掘到一层十分坚硬的石层,里面包含的动物化石很少,鉴于这种情况,很多人认为挖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层坚硬的石层就是北京人居住的洞底,下面不会有化石了。于是,人们相继离开了周口店,只剩下负责主持工作的裴文中留在周口店。

    1929年,中国还发生了一件足以记载到古人类研究史册的大事,这就是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建立。这个机构的建立,开拓了中国新生代研究的新局面,直接促成了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从而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秋季挖掘工作展开以后,发掘部分越来越小,已经到了洞穴底部。但是就在这个狭窄的底部,突然延伸出向南的一块空隙,这块空隙就是以后我们看到的“猿人洞”。工作人员把坚硬的石层被清除掉以后,发现下面居然是新的堆积物。这更加激励了裴文忠的工作热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清理工作中,在最后的挖掘工作中,作业条件越来越艰苦,原来能容纳几个人的空隙到最后只能让一个人进去拿着蜡烛做清理工作。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些孜孜不倦坚持真理的人们。1929年12月2日下午,坚持工作的裴文中和一名老技工发现了一个圆圆的东西,等到这个东西大部分显露出来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是一颗完整的头骨化石。远古神秘的北京人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这块头骨化石一半露在外面一半埋在坚硬的土层中。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让头盖骨在山洞里过夜是很危险的。为了防止节外生枝,裴文中把化石周围的土挖空后,用撬棍轻轻地把它撬了下来。头骨的一部分由于震动破裂开来,裴文中后悔得不得了。不过,这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也因此看到了头骨的厚度和脑面的结构,破裂的地方后来经过粘接仍很完整,没有使后来的研究受到任何影响。

    裴文中怀抱北京人头盖骨头骨挖出来的时候很潮湿,一碰就破。裴文中就用土方法,生了火盆对化石进行烘烤。以脱去化石上的水分,然后在化石的外面裹上棉纸糊上石膏、麻袋片。再进行烘烤,等到外面的石膏变得干燥坚硬以后,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会轻易损坏了。最后,裴文中把包藏有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包裹用自己的两床旧棉被包起来,外面再用褥子毯子裹好,像普通的行李一样地捆起来,搭乘12月6日房山到北京的长途车亲自送进北京城内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当时年仅25岁的裴文中给协和医学院的主任步达生发电报时,这位研究人类化石的专家也不敢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等北京人头盖骨送到北京对头骨进行修复后人们发现,这个头盖骨完美无缺。1930年,当裴文中在整理过去运回的化石时,又从里面拼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头盖骨。这两个头盖骨的发现轰动了世界,也彻底改变了周口店的命运,曾经冷冷清清的发掘现场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没有新的进展,来到周口店的工作者失去了兴趣,陆陆续续离开了。一直支持在周口店工作的步达生在1934年去世,他的工作由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接替。裴文中也在1935年离开了周口店,赶赴法国学习。1931年到达工作队的贾兰坡逐步代替了裴文中的工作,成为发掘现场的负责人。这一位耐得住寂寞的考古工作学者也和当年的裴文中一样,25岁,工作细致,对自己的梦想有着执著的追求。寂寞的枯燥的发掘工作丝毫没有消磨掉贾兰坡的工作热情,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苦苦寻觅,期待着新发现。

    1936年的10月22日,在距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完整头盖骨的地点往南约10米、高6米的地方,贾兰坡发现了一个女性的下颌骨。这个发现更坚定了贾兰坡的信心,他对每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11月15日这天,技工们准备丢掉的一块小小的骨骼化石引起了贾兰坡的注意,他立刻和其他几名技工在一块不被人注意的小土堆里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骨骼碎片,到了下午,他们又发现了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那些碎片经过整理修复,居然也是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接下来的几天里,贾兰坡来不及参加记者发布会,又匆匆赶到发掘现场。紧接着,第五个头盖骨也被发掘出土。而且这一次出土的化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上一次发现的要好得多。人们等待这个时刻已经很久了,虽然简单的话语描述了北京人头盖骨再次被发现的过程,但是年复一年的寂寞工作,需要考古工作者有忍受孤独的能力才能坚持下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考古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发掘工作才得以恢复。

    曲折经历

    根据最初支持考古的有关协议规定,化石被保存在当时美国人开设的北京协和医学院B楼解剖室的保险箱内。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夕,日美关系渐趋紧张,协和医学院亦非安全之地,中国猿人化石何去何从便成为有关人士焦虑的问题了。当时考虑有三种选择:一是把化石运到重庆。可北平至重庆路途遥远,运输也不便。二是留在北平找个妥善的地方秘密收藏起来。可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北平,在“虎口”中找个安身之所也很不容易。三是运到美国去暂时保存。前后衡量,似乎第三个方案比较合适,何况当时中、美同属同盟国,反对日本侵略。但是由于当初协议中有“人类化石一律不能运出中国”的规定,这个方案迟迟没有实施。当初研究“北京人”化石的学者魏敦瑞离开中国时,提出了将地质调查所的所有人骨化石一起带走,存放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要求,遗憾的是这个请求没有被批准。

    后来局势混乱,经过多方协商,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同意并授权驻北平美国公使馆接受这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准备将其安全运往美国保存。从决定运走到最终通知装箱,白白流失了将近几个月的宝贵时间。1941年11月底,魏敦瑞的秘书突然通知研究所要把标本尽快运走后,参与挖掘的裴文中、贾兰坡等人立即着手把化石装箱起运。

    这些化石经过多层包裹,以防颠簸损害。他们被装成两个箱子,大箱中装有7盒标本,有北京猿人头骨、上颌骨、锁骨、鼻骨、牙齿、脊椎骨等共数十件;另一件小箱中装有北京猿人头骨、山顶洞人女性头骨、山顶洞人脊椎骨、盆骨、肩胛骨等数十件化石。每块化石都用擦显微镜的纸包好,裹上药棉,外边捆上细纱布和棉花,在化石外包装盒上注明了化石的名称以及所属部位,然后才装入箱中。接着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