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七、长个聪明脑袋不如生个好地方

七、长个聪明脑袋不如生个好地方(2/2)

模之所以能够得到压缩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这些部委都交出了学校的直属权,没有了权力自然形成不了规模。可见利益的作用是何其大啊。

    保送生制度出现的问题和目前高校录取比例分配反映的问题本质是不一样的。保送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强权和**,从而使之变了味。

    高考的真正意义是为了让每个真正优秀的学生获得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升学机会面前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这样会让某些不擅长考试的优秀学生被高等学府拒之门外。但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高考照顾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从多方面来说,少数人的利益是必须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的。而高校录取的方式也应该是站在高考意义的基础之上,应该遵从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是高校录取采取的按比例分配的格局是站在少数人的利益上的,照顾到的是少数人群的平等权利。此格局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是不合理的。

    虽然大家都清楚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格局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却不能很快消除这种不公。因为这一格局存在时间长久,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它既定的利益格局,要改变这些,在现在看来是难于登天。高校录取的分配偏向北京,在北京人眼里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容易考大学也成了他们的一项社会福利。要想改变这些,取消这一福利,就跟从小狗的嘴里抢骨头一样困难。

    或许该放弃的应该是这些试图改变的人,但是要放弃的不是信念,而是这种方式。换种方式对高校录取制度进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增加高校扩招的名额上来,把高校扩招的名额多投向那些高考大省,从而改变这种比例失调的现状,使之趋向平等化、合理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成就了今天教育领域上的优惠政策说。这一政策就是高校录取优惠政策,这一政策是“计划”已久的,它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施模式,不是说能拔就拔、能去就去的。就好比当初在深圳“计划”了一个面向全国的证券交易所,但是因为它对深圳本地的企业施以了优惠、方便和倾斜,就要深圳把这一“计划”给撤除,要它把已经得到的好处再给吐出来。这样的做法显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要取消高校录取优惠政策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因为北京学生得到了类似的“不公平”的利益,就要给它取消、拨正,以求“人人平等”。

    况且,政策的一立一废都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全面周全地考虑,防止重大方面的失误,显然在前进的道路中慢慢改进也不失为好方法。也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不公平的“优惠政策”,北京才可以优先取得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然后在全国推广,使全国各地都取得这种成功。

    不管怎么样,问题总是要一个个解决的。要最终解决高等教育不平等中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就必须从整个高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开始。观高校招生比例分配制度的改变如此的艰辛,可见高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也必是一番周折。

    假如让高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再受政府的计划管制,不再受社会其他利益集团的左右,办学、招生全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那么教育资源就没有了均衡与不均之分,高考分数线的地域差异也将不再存在,最重要的是,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个**好的发展问题。假如政府从政策上能放宽民办教育的办学限度,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都一视同仁,不再歧视民办教育,让民办高校的毕业证书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那么可选高校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多了,关于受教育机会的平不平等的问题也就消失了。假如“宽进严出”的实行在高校能够更严格一些,那么有些凭着这种优惠、那种政策进入大学的学生终究会被淘汰,这样就没有了抱怨的声音。假如有一天户籍的限制被取消,公民拥有自由迁徙的权利,那么高等教育的“农转非”、改变“社会阶层”的职能就会丧失,大家也不会去计较分数线的公平与不公平了。

    这一切也终究只是假如,真的取消了计划摊派,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话,他们可能不愿意接收如此多的北京学生,那北京的学生该怎么办?真的破除了城乡壁垒,人口可以自行流动的话,不知道有多少北京人、上海人会“揭竿而起”,奋起反对。

    我们不要求这些假如都成真,但至少在一些改革措施出台前,那些获得了不公正利益的人们不要再得了便宜还要卖乖,强辩这些利益都是他们该得的。他们应该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们带有敬意和同情之心。

    最近,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令人心酸的感人故事:一对大学生夫妇四处托人把自己8岁的儿子送养给北京人,原因就是他们所在的城市考大学不容易,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他们宁可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网友们对此事众说纷纭,但最感人也最理性的声音是来自一位北京母亲的。这位母亲说自己的儿子正在上小学,在这位慈母眼中,儿子将来能否能进北大还是清华,远大不过能让他将来生活在一个平等进步的环境里……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里,做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在教育方面可能占到了一点小便宜,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位北京母亲是理性的,她描述了一个所有中国人所共同期望的公平社会,那是所有孩子的未来,那里也将有她儿子的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声音,这种声音也是大家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