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四、重负之下的“小可怜”成了“上帝”

四、重负之下的“小可怜”成了“上帝”(1/2)

    四、重负之下的“小可怜”成了“上帝”

    素质教育要生长,就要扫开应试教育的弊端,好比开垦荒地种庄稼一样,在播撒种子之前,总要将土壤先翻上几番。学生们双耳中充斥着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素质教育的称颂,而身体又万般无奈的臣服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早就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心怀不满的他们自然也顺着社会的呼声,向老师和学校提出强烈的抗议。很多时候,学生们都不自觉地站在了老师学校的对立面,传统教育倡导的尊师爱校在这个教育转型期格外尴尬。

    传统的教育模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生长,学生们虽无力推翻制约住自我的教育模式,却也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办法抒发被压抑者的不满,尤其是身处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竭力用离经叛道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每个班上都有几个总会和老师做对的“刺头”学生,他们时不时地向校规和师长之尊发起挑战,令人头痛不已。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树立新的教育体制,并不意味着必须将旧有的教育体制的一切悉数踩在脚下而大加鞭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为培养人才而生,它们本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敌对势力。应试教育也在中国历史上作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不少贡献,它督促人们要牢固掌握文化知识,为无权无势的贫寒子弟和权势人家的子**台竞技创造了相对公平的条件。应试教育要转型成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弄清二者的关系,否则,教育只会越改越困惑。

    教改之势有如当初王安石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言,又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番新的浪潮,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出的主张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中国人心底积淀着的重集体轻个人的儒家教育伦理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前者取代后者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可它到底应怎样做才能占据这主流地位,却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都在抱怨着教育的现实。除了学生外,受教改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全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教改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离不开广大教师,在这个举世皆论素质教育的年代,教师工作的难度系数比以往大了很多,照本宣科地上几堂课,留几道作业题,总结几条考试经验都已不能再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教改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要将人文精神融入课堂,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很多老师都感慨,教师这份铁饭碗,越来越不好端。

    作为连接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广大教师在教改的大潮下可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关于为师不尊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曾大力号召尊师的媒体似乎也在一夜之间转变了阵脚,开始抓着老师的“小辫子”不放,东揭个短,西挑个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从集体弹劾“不负责任”的老师开始,到将责骂自己的老师冠以“诽谤”之名推上被告席,严酷的事实让老师们连连发出无奈的抱怨,没想到这教书育人的工作竟也举步维艰,让人胆战心惊,没想到这“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竟是这般费力不讨好。

    原本应是教改获利方的学生、老师都在抱怨,中国教改到底怎么了?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认为现今的学生是骄横跋扈的小太岁,老师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学生们维权意识强了,反抗精神多了,刚好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逐渐从一度密不透风的儒家倡导的家长制伦理下挣脱出来,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匍匐在师长威风下的可怜虫,至少他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权利追求个性和拥有独到的思维方式,也有权利和家长老师平起平坐。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改革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伦理革命。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读书的现实目的无非是“学而优则仕”,读好了书,考取个功名,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吃皇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小康的实现,人们的观点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前读书是为了吃饭,现在吃饭则是为了读书。人不再是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被动的由国家安派工作,他们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风云迭起的市场接受竞争的洗礼。自豪感和危机感相伴而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每个人也都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道德情商,放松了自我完善的人终将被社会毫不留情的淘汰。

    市场经济的形成注定了教育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身上,这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的期望。与其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当作障碍,不如将它们看作发展前行的动力。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家长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育子成才之力,这就让国家民族的教育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教师身上。人们常说,人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育是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的教育,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亦是他们学习的地方。只是在很长时间里,社会家长都只专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对教师教育的检查。人们对教师的教育水平盲目崇拜,哪怕教师对孩子施行体罚也被当作一种正常的教导方式,无需大惊小怪。

    时代发展了,教育普及的程度增强了,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再对教师亦步亦趋,爱子心切的家长们也开始主动研读教育书籍,各揣着一套独特的教育经。人们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崇拜也渐渐转化为思考与质疑,他们自信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并不比教师哪怕学校逊色半分,他们开始大胆地向学校提出建议,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评判,也知道一旦自己或自己的子女亲人遭遇了职业道德欠佳的教师、遭遇了有违师道的教学方法时,该用什么样的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

    当社会教育尚不发达的时候,评判教师工作好坏的通常就是教师自己,但当社会教育成熟到一定程度,评判教师的就变成了社会。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始关注教育的现况,学校也就不再是高深莫测的象牙塔。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它退去了神秘的外衣,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中,其教学品质的高低优劣也在明晃晃的太阳光下任人评说。舆论和法律两相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监督体系,将学校和老师囊括其中。

    面对无处不在的严厉监督,任何人都要小心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们再不可像从前一样,由着自己的心意教育学生,只要他的教学稍有纰漏,就不可避免的遭到大家的指责,突如其来的压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

    在老百姓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在大街上走,一个大牌子掉下来砸死了10个人,这10个里面有8个都是大学生。所谓物以稀为贵,当大家的受教育水平都和教师们相当时,也就没有人会将教师当作权威而抬头仰视了。教师也自然而然地从云端跌落凡间,和大街小巷奔走的凡夫俗子没半点不同。这不是教育的倒退,相反倒刚好彰显了教育的进步。

    不能否认教师依然是三百六十行中最具技术含量的职业。但站在职业本身的角度上讲,教师不再占据文化素质的优势地位,教师的工作就像工人、农民、服务生一样平凡无奇。而从前将学生说成花朵,将教师称为园丁的比喻在今天看来已不那么恰当。学生不是无知无觉、没有自主意识的植物,教师也不可能悉数掌握学生的发展轨迹。其实,教师就像饭馆里的厨师,为学生提供一道道知识的盛宴、一餐餐成长的营养。一个优秀的厨师要将自己的诚意注入到饭菜中,饭菜才能可口,教师也要对学生倾尽爱心,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优秀的厨师在做菜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现代人喜欢将职业生涯放在嘴边,认为每个人都要依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老师也是如此。没有哪个职业是终身制的,一旦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胜任教师工作,再做下去只会误人子弟,教师就该勇敢地提出辞职,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也是高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

    教育是事业,教师是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定位也应发生转变。学生对教育的不满让老师有苦难言,但反过来看,却是一件好事。不满意的存在意味着对高质量的期待。有不满才有改进,有改进才有进步,学生的怨言正是教育发展的一大动力,时刻鞭策着老师们完善教育工作。人无完人,总有考虑不周、照顾不到的地方,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一个老师最少要负责教导几十名学生,不可能不出现工作上的纰漏。很多老师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主动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考虑到学生畏惧老师的身份而不敢畅所欲言,一些老师还公开征集学生意见,让学生将意见写在小纸条上,无需署名,再将纸条统一收上来查阅。

    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将意见的范围局限在的教学方法上,而没有考虑到教育方式,只看到了学生分数成绩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这说明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依旧不够透彻,其教育观念也急需转变。

    学生的思想远比人们想象中的丰富了很多,他们对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从他们最常抱怨的话语中就能窥出一二。他们有的抱怨学校不重视美术、音乐等副课,不关心他们的全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