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困惑 > 二、减负,看上去很美,其实很遥远

二、减负,看上去很美,其实很遥远(2/2)

都收效甚微,教改之艰难可见一斑。

    家长们担心,突然拥有了大把课余时间的孩子们,会按捺不住贪玩的心性,不会计划,荒废了宝贵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减负,他们还真一时着了慌,虽有专家建议,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挖掘孩子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设想不错,可在从未有这种经验的家长的脑海中,培养特长四字,连个大概的轮廓都没有,所谓特长教育,是不是就是将孩子往各种兴趣辅导班里一送了事?同是上辅导班,倒不如让他们上成绩提高班呢。国家让减负,咱自己可不能减,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都不是想上就能上的,谁都知道,分数和前途,被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孩子求学的路上,家长们能提供多大的帮助,就提供多大,能找来多少习题,就找来多少。

    就学生来说,深受题海之苦的他们当然希望减负,孩子的天性就是无拘无束地玩,他们可不想做作业的囚徒,尽管有上好学校的光辉前景在眼前诱惑着。在他们看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负就是不做作业;作业做得好,考试考得棒,也没什么了不起,那叫高分低能。勤奋刻苦、认真读书是书呆子才做的事。学生方面对减负的误读,也是这项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有千年的传统,古时候的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那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将大把光阴花费在八股文的研究上。现在的孩子为了前途,也在做类似的重复,疲惫不堪地在题海中遨游。考试决定未来的观念,深深地扎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中国人是保守的,即便知道这种观念已不合时宜,需要扭转,也多保持观望状态,对扭转它的种种措施提出质疑。

    改革不只意味着对旧有事物的否定,还意味着对旧有事物的斗争。否定易,而斗争难,但凡斗争就总会有牺牲,总存在风险,需要人们群策群力,身体力行。改革不只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他们只是将它推行出来,它能否实施还要看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是否愿意为它贡献力量。

    教育,是为了塑造人才,而旧有的机制却越发明显地伤害人才,遏制人才地诞生。所有人都在为分数呕心沥血,谁让它是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高考有什么,学生就奋斗什么。虽然我们一度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德体美劳”被称作“副科”,四样加在一起也无法和“智”相抗衡,很多学校为了突出“智”的地位,硬生生地将“德美劳”挤走(体育虽然是副科,也要参加会考,会考不过的学生不可以参加高考),根本不设置相关课程,而即便安排了“德美劳”教育的时间,学生们在这些课上也远不如在有关高考的课程上那般专心,开小差的、做作业的都大有人在,执教这些科目的老师对学生们的表现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没有足够的底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副科”。

    人的身体要想健康成长,就要吸收多种营养物质,只要蛋白质不要维生素的,或只要维生素不要蛋白质的,都会生病。教育也是一样,单纯强调“智”,无视“德体美劳”,即便塑造出比爱因斯坦还要强悍的智慧强人,也是畸形的天才。此外,智力的发展也不是单靠做几道算术题、写几篇作文就能成就起来,它需要多种能力的交互作用,当个性、天性、健康悉数被扼杀之时,智力也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培养的是会主动思考的人,不是被动接受指令、按固定程式运行的计算机。

    尤其可怕的是,被这种畸形体制影响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否认,他们对孩子的爱。但在应试的大环境下,他们即便清楚育才的本质,也没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只好一次次地将学生拉入浩渺的题海,为他们施加压力,监督他们作业,鞭策他们做题。

    在应试下扭曲变形的灵魂难以计数,爆发出的悲剧几乎每天都有上演。减负难,却也是素质教育必经的关口。

    减负不等于减少学生作业量,它虽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却也需一个完善的体系支撑。老师不给留作业,自有家长补上;学校想迎合素质教育,却有领导在身后督促升学率。人综合素质的评价很难,升学率的高低却一望可知。曾有校长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做了一番大胆的畅想和计划,当他满怀热情地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当地领导时,得到的却是冷漠的回应,领导对素质教育的建设根本没有兴趣。他反复提醒这位校长,升学率才是第一,如果为了开展素质教育拉下了升学率,高中考成绩进不了本地前三名,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撤了校长的职。

    素质教育是什么,相比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好处,家长未必都清楚。但北大、清华很难考,不上大学就难有出路,这些道理却人人都明白。学校减负了,少留作业、不办班,既不加课又不搞成绩大排名,家长们可坐不住了,这不是视孩子前途为儿戏么?为此,他们不是几次三番建议学校多留作业、多补课,就是威胁着要将孩子转到那些课业安排得满满的学校中去,让学校左右为难。

    现在的学校,除了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义务,还要顾及自己的生存发展。经济建设也是各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经济二字,也是和分数、升学率等因素挂钩的。升学率高的重点校,自然可以摆出“差一分,多收钱”的主动姿态。武汉市的某重点中学,几乎每年都招1000多名学生。而在这1000个孩子中,公费生只有500多个,其他的全是须交纳不菲学费的自费生。这自费生也按分数的高低被划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收费标准都不一样,调节生是6000元,三限生是2万块,借读生交得最多,2.5万。他们可都是学校的经济命脉,没有他们的慷慨解囊,学校的硬软件建设就都没有了依托,而让他们不惜高价削尖了脑袋往这所学校里挤的原因,还不是升学率?在素质教育和升学率间,选择哪个对自己更有利,校领导心知肚明,教师们也都清楚自己要怎样做。

    老师家长是大,学生是小。没有哪个学生敢违背家长老师的命令,或在他们的面前唱响减负的旋律,于轻会落得情理并进的说教,于重少不了挨上一顿好打。减负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如果一项措施只有利于一个方面,则必然会在其他因素的阻挠下难见成效,因此,无论推动针对于谁的改革,都必须兼顾其他利害要素。

    教育生长在社会大环境中,为社会而设,也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也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我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其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重点学校的存在,师资力量分布的不平等,注定了对享受有限优势教育资源名额的争夺要格外激烈。所以,缩短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淡化重点校的神话色彩,大力扶植基础薄弱校,也可以间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毫不客气地说,人们什么时候走出“考试最重要”的教育误区,什么时候才能让减负愿望得以真正的实现。负既然已经开始减了,就要减得实在、减得全面,要靠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于上,建立健全以才能取人的先进用人机制;于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科学设计各种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诞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次次阵痛,教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减负难,不减则死路一条。减负如同搭在弦上的箭,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