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章(2)(2/2)

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单就外汇这一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者之和就远大于日本;大陆、香港、台湾三者的经济规模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台湾在电脑等方面的优势也就成为了中国的优势,大陆在廉价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台湾的优势等等;在大中华经济圈形成后,整个亚洲都会被吸引,韩国和日本也就只能选择融入这个经济区,不会有太多的选择——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它的邻居融为一体之后,它的政治选择也就必须首先尊重经济利益。

    如果放弃台湾,对中国未来的不利就如同分裂后的德国——一分为二的德国还能做什么呢?法国在一战、二战后主张肢解德国,就是出于这种原因,一个四分五裂的德国总要比一个统一的德国对法国更有利。在德意志民族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法国就是欧洲大陆的主人,它只要专心对付英国和俄国就行了,而当普法战争后,英法平衡被打破了,欧洲成了三家争雄的战场。作为军事强国的德国几次让法国在战场上失败,几次让法国被迫向昔日的对手——大英帝国求援;同样,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也几次迫使大英帝国背水一战,使整个大英帝国实力衰落,最终丧失世界帝国的地位。

    如果台湾海峡战争爆发,那就是另一场南北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对联邦而言,实质上是一场反分裂的战争。这并不否认北方解放奴隶的行为从历史制度上来讲也是美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国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的最后一次战争。南方的种植园主保存奴隶是出于种植园经济考虑,而北方解放奴隶则出于需要自由劳动力,二者是一场为经济体制而发生的争吵,如果完全本着自由的精神,那么南方各州脱离联盟应是其权利,但美国身为自由世界的象征为什么违反自由的原则呢?这就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不能允许分裂,它深知这种危害,如果在美洲大陆同时出现两个美国那会是什么样呢?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回旋余地不多,这是因为美、日不想给中国留有多少空间。在**势力日渐嚣张的时候,中国很可能因台湾问题不得不有一战。对中国而言,一旦开战,中国就必须一战成功,绝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后果则不堪设想,这关系到整个民族是否能再一次复兴的历史命运。

    所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运用上,中国必须有胜人一筹的表现才行——其实,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程度,人的谋略总是第一位的。古往今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并不少。从心理上来说,美国人心中一直存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阴影,美国实际上在和中国开战的问题上心理顾虑是非常大的,这绝不是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小国所能比的。如同核武器不是以数量多少来取胜一样,谋略的运用正是体现在以弱胜强上。在台海战争问题上,中国具有主动权。

    有一个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非营利机构——国际危机研究组织,在2003年6月6日发表了一篇报告——《台湾海峡Ⅱ:战争的风险》,其中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感到它已经作好了发动一场大规模局势袭击的准备。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冲突的心理层面或政治层面开展工作的,而不是在军事层面做准备的”。事实上,最重要的结论是“中国自1995年以来就以一种非常有限的、温和的和不致命的方式显示了它显然喜欢使用军事强制手段”。④

    尽管布鲁塞尔的报告还认为中国大陆的行动是“温和的”,但其实,如果说针对前苏联的冷战已经结束了的话,那么针对中国的冷战则刚刚拉开序幕。在实际行动上,美国针对中国的冷战策略丝毫不逊于对前苏联的遏制战略。前苏联依靠辽阔的国土、众多的附属国以及强大的核力量能够对抗美国半个世纪,而中国显然只是一个潜在的大国,相比那时的前苏联似乎更容易一些。眼前的中国还是一个更希望获得美国资金、技术和政治默许的国家。

    如前所述,美国决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前苏联。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遏制住中国。但对美国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对手。美国曾两次对中国的战略胆识和谋略做出错误的判断:一次是朝鲜战争,美国认为中国不会参战,结果中国继承了一贯的保护中国周边地区的传统;另一次是越南战争,美国曾判断中国终将参战,结果中国发挥了借力打力的战略,美国因而又输掉一场战争。中国在冷战中其实一直奉行独立的战略,没有真正地加入任何一方,而是依照自己的战略需要合纵连横于美、苏、欧洲甚至日本之间。结果中国在冷战中一直没有失去什么重大的利益,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也没有步苏联之后尘。同样,今天,台湾问题则是另一场中国与美国的战略角逐。

    问题的根本其实就两点:一、中国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战争的决心?二、美国是不是一定会参战?

    同样,也有两点是十分肯定的:一、中国不会放弃统一的决心;二、美国的干涉是必然的,只是以什么手段干涉及干涉到什么程度。

    其实对于美国来说也就是一句话,即要让中国收复台湾的代价大于其所得,至于手段可以灵活。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总是实际上支持台湾、口头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又刻意模糊介入台海战事的程度,就是留有战略余地——美国清楚中国数千年来对统一的态度,现代国际关系并不同于中世纪那种国与国完全灭亡的战争企图,人性中的道德今天已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民众普遍、持久的愿望不可能再用战争消灭,如美国并不寄希望于改变伊斯兰教徒的信仰,也不想永远占有伊拉克的领土,简单地说就是不可结怨太深。从长远来看过深地伤害中国的民族统一对美国也是有害的,毕竟长久的利益才是永恒的。

    从全球现实战略来看,美国人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收复台湾的实力,一般来说,美国和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技术装备和世界最高水平相比要相差15-20年。即使中国竭尽全力,那也肯定要付出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军事方面的损失,这种损失甚至要大于夺取台湾后的利益。

    这个结果与其说是给西方听的不如说是给中国人听的——这显然是一种政治—社会心理战,即用一种西方称之为“皮洛士式的胜利”(即一种得不偿失的胜利)来阻止中国社会对收复台湾的支持。

    美国几乎每年都有一份针对中国现有军事装备的分析报告,以下是2003年度的报告中的一些内容。

    ——“中国并没有生产可以与外国重要生产厂商相媲美的现代作战飞机,这就是它技术仍然落后的一个例子。尽管它的常规部队规模巨大,但是它们的特征是技术水平较低;毫无疑问,没有任何可以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系统相比的东西。因此,考虑到中国的许多武器系统老化,它的现代化并不非常具有威胁性。”

    ——“中国的潜艇部队以前曾显示出快速壮大的趋势,从1975年到1991年,它在规模上增加了一倍,从51艘舰艇增加到99艘。潜艇部队对台湾的封锁将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它最初的51艘舰艇逐步退役,它的潜艇部队的规模如今已经大大缩小。目前的规模只有69艘舰艇,而且还将会进一步缩小,因为每年大约三艘的更换速度将跟不上退役的速度。”

    ——“当谈到进口武器问题,台湾在武器等级上显然超过了中国大陆。从1992年到1999年,台湾进口的武器是中国大陆进口的3倍以上,台湾进口了价值206亿美元的武器,中国大陆只进口了59亿美元的武器。”

    ——“中国大陆唯一明显占据优势的武器是它的核武器能力和它部署在台湾对面的数百枚短程弹道导弹。尽管这些导弹目前安装的是常规弹头,但是它们可以装上核弹头。据国际危机研究组织的报告说,部署这些导弹实际上是一个迹象,它表明了中国认为它现有的用来对付台湾的军事选择办法是多么少。”

    报告最终的结论就是“虽然中国从来不是布什总统的‘邪恶轴心’的一部分,但是它被认为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就可能对台湾发动一次战争而言。但是据一份新发表的报告说,这样一种设想被过于渲染了,是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情。”⑤

    对这份报告的疑问也会有两个:这会不会是另一个朝鲜战争式的误判?现代战争真的到了没有以弱胜强的机会了吗?在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导弹威慑的战略效果还是存在的,即使只是导致驻日本、韩国或关岛的美军士兵大量伤亡,美国的舆论和民众也很难接受。

    太平洋舰队司令沃尔特·多兰说:“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如天气、政治、经济,但是地理位置没有改变。关岛还在那里,它对美国的安全将永远具有重要意义。”⑥

    关岛的得来就是美西战争的果实之一。1898年,美国海军亨利·格拉斯舰长率领的舰队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关岛,西班牙总督没有得到任何支援,只能乖乖地投降。

    关岛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它储备有大量的油料、弹药,是美军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通过空中加油,美军就可以从容地投入战争,包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如同大英帝国正因为在全球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才拥有了控制全球局势的能力一样,美国也同样利用掠夺来的地理资源来遏制下一个不驯服者。

    这就是美国当时必须战胜西班牙的道理,也就是今天中国必须收复台湾的道理。无论从军事、经济、航运还是民族情感心理,台湾都是太重要了!

    至于台湾问题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从大战略来看,在东亚地区,如果中日能达成默契,则东亚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当然另一半在美国手中。在台湾问题上我们通常更多的是考虑日本的负面因素,而如果日本愿意与中国达成妥协,那么中国统一台湾则可以说成功了90%,因为美国如果没有日本的直接协助是不可能单独威逼中国——驻日美军基地就是开战的前线。

    我们都知道中国统一台湾对日本来说有太多明显的不利。与日本的短期、长期国家战略均不相符,除非中国与日本能够构筑同盟或付出巨额代价,否则,日本干预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清楚日本现在的战略不仅仅是保卫所谓的1000海里的海上通道,而是要成为一个标准的海洋大国和正式的亚洲领袖、世界大国,这从日本努力进入安理会的行为上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

    日本不仅对中国的台湾问题表现得很关心,对中国东海自然资源的开发也日益关切。显然,从现实利益来看,日本也很需要这些资源,尤其是东海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从地理战略角度来看,大陆架附近的岛屿或者礁石都关系着海洋交通和军事战略;从政治角度来看,谁控制了这些地方就等于谁夺得了政治优势,也就意味着谁将赢得亚洲其他国家的敬仰。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在已经取代海上保安厅的地位,开始发挥政治和军事作用。中国要进入海洋,就必然要首先经过周边海域。从1949年中国成为一支独立的全球战略力量以来,美国就将中国视为一支敌对的力量,必须加以遏制。美国的海洋封锁对刚刚独立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严酷的制裁,中国的海洋贸易严重受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经济上的封锁已经基本被中国打破,但军事战略和政治战略上的封锁还是一直存在的。

    台湾北面是冲绳,冲绳附近的海域不过350公里,台湾南面是巴士海峡,巴士海峡不过85公里,都是很狭窄的,而这两个地方是中国舰队通往太平洋的必经之路。这样小的出海口一旦被封锁,那就会导致中国十分被动。

    对日本来说,没有通过战争掌握亚洲的领导权,那么现在通过再次遏制中国达到目的也是一种强烈的愿望。

    中国思考任何国际问题都首先要明白中国所具有的实力和现实的国际地位,并分析美国在现代的国家利益所在,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明白忍让的程度和利益割让的比例。——美国现在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绝对不要像当年的前苏联那样与其争锋,美国现在的实力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帝国都不及的。但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善于合纵连横,要更具有魄力和胆识。

    在现阶段,美国首先要控制世界的能源——在所有重要领域中,美国唯一没有控制能源领域,这与上帝错把石油放在阿拉伯人的**底下有关。进军中东从大的方面说可谓一石二鸟。除石油外,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间历来矛盾重重,也是欧洲最大的威胁。打击中东,可以削弱全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对此,亨廷顿早在其《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就已经暗示。接下来,美国就是继续削弱俄罗斯,庞大的俄罗斯现在很虚弱,必须要在这时抢走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美国的目标是让俄罗斯变成一个普通的、没有什么威胁的欧洲国家,否则一旦俄罗斯经济改革成功,肯定会重新成为美国的威胁。所以美国不断将波罗的海国家与独联体成员拉拢过来,在中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发动一系列颜色革命,防止中国和俄罗斯联盟——失去中亚,中国和俄罗斯不可能联盟。

    最后是东亚。美国认为,中国的真正强大还需要时间,如果改革顺利那也要30年后;如果改革出现挫折,中国就会自顾不暇。所以,美国短期内并不看重中国,反而是日本,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没有美国压制,日本远比现在还要强大。但美国清楚,日本不可能长期蛰伏,现在必须割让一部分亚洲利益给日本,否则日本很可能谋求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那样亚洲会不稳定,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美国自然不情愿,但好在有中国、韩国和亚洲许多国家反对,美国情愿有人站出来反对日本和所有有此想法的国家。美国在亚洲一贯奉行分而治之的办法,即维持亚洲互相制衡的局面,就是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四者互相制约,美国扮演平衡角色,这其实是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策略的翻版。

    清楚了这些,中国才能想办法反制美国。在大势上,中国面临美国诸多的制约,只能与美国打太极,不能来硬的。但在具体事情上则可以进行突然攻击,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未来若干年内谋求朝鲜半岛的统一。

    自然,这既考虑了朝鲜的全民族心愿也考虑了中国的重大利益,朝鲜半岛一向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

    我们也能看到其他学者同样的见解:“但是,从长远战略来看,中国的经济建设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朝鲜半岛的统一将消除中国周边一个最突出、最敏感的热点,对中国、朝鲜半岛甚至东北亚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少是害少利多。即便有领土争端,只要采取适当方式也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朝鲜历史上从未侵略过它国,反有遭受列强侵略的痛苦经历,它只担心受大国伤害,而无进犯大国的能力。”⑦

    ●第三步:三极化趋势的可能性

    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则著名的“隆中对”故事,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的形势,指明何处才是刘备的战略根据地,人有时并不怕颠沛流离,怕的是永远这样颠沛流离下去,刘备虽是一位英雄,但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又怎么会有所作为呢?四川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有特殊的战略地理意义,它物产丰富,内部资源充足,更重要的是四周环山,中部是大平原,这样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天然的战略根据地,刘邦与项羽夺天下就是以此为依托而成就大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好地指明了政治纷争中的一条原则,诸侯混战的局面总是最终演化成几个大势力的较量,如果想要成为具有资格角逐的大势力之一,就必须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谋划。

    纵观世界历史,也会发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变化规律,并且总是在纷争中逐渐形成几大政治势力鼎立的局面,随意选取几个历史时段,都会看到几大帝国鼎立的状态。

    公元前171年,东方的秦帝国、中亚的亚历山大帝国和地中海的罗马帝国。

    公元100年前后,东方的汉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和阿萨息斯帝国及地中海的罗马帝国。

    公元815年前后,东方的大唐帝国、中亚的阿拨斯哈里发帝国、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大陆的加洛林帝国。

    公元1175年,东方的唐宋二朝、印度王国和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1795年,东方的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

    当然,历史上绝不是就这么几大帝国,而是像今天的世界一样有许许多多的小国,民族林立,纷争不断,但能成为核心势力的并不多,就像今天,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影响力遍布全球。在欧洲虽然有许多国家,但谁都知道,英、德、法是欧洲传统的三驾马车。非洲则是处于两端的埃及和南非在非洲内拥有核心力量。

    现代社会仍是历史的延续,未来又是今天的延续,世界将怎样变化?

    世界趋势会向三极化的方向发展吗?

    这首先要问美国。

    美国肯定对此持否定态度,至少它不愿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作为冷战的终结者,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赢家,这就像征服地中海周围各国的罗马帝国一样,它怎能希望北方的日耳曼人成立另一个大帝国呢?

    从历史角度来比较美国和历史上各个大帝国的话,那么美国确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帝国,它的影响范围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历史上再强大的帝国都无法与之相比。但是若将世界和国家横向比较的话,美国则并没有将世界纳入到一个政府之下,对历史而言,一个无法完成大一统使命的国家,无论其多么强大都只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果秦不统一中国,那么,无论秦王国强盛到何种地步,那秦王国也只是秦王国,历史书上还是有楚、燕、韩、赵、魏等国,而不是作为统一的历史名词收入词典。因为各个地方国家的主权还在,人们心里也还是存在国家认同感,还是要说他是楚国人,而不是秦人,而只有在秦统一六国,确立大一统的格局后,普天下之人才能异口同声地说:“我是秦人!”这当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论述国籍,而是象征一个大一统民族国家。假如海峡两岸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共同说一声“我是中国人!”那么还会有台湾问题存在吗?不就是因为在台湾岛内有否认这种声言的势力存在吗?

    美国还不够强大,它注定无法统一世界,它可以显得非常强盛,但这种相对他国的强盛如果不能将他国包融入它的国内,那么,它也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强大国家,和罗马、波斯、埃及一样,只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国家,而不是像秦王朝一样,以秦王朝开始成为中国统一历史的开端。

    这是因为:

    1.自私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利益观,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只想让世界财富流向美国,而不是将美国慢慢推向世界,因为它惧怕它的主体民族失去利益;

    2.美国财富占世界财富总比率的份额在下降,它已无力将世界融入美国社会;

    3.美国的历史文化沉淀甚少,它的文化是短暂的快餐文化,并没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难以引起人们真正的认同;

    4.美**备还无法完成征服世界的使命,它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大,但比世界总和要小得多;

    5.美国缺乏征服世界的大策略,美国的政策表现为典型的临时性实用主义,每一届政府都是依据当时的客观环境制订政策,但都缺乏连贯的大策略意识;

    6.核武器的存在,使任何梦想征服世界的人都不可能恣意妄为。

    如果把1492年算作全球化浪潮开始的那一年的话,那么至今也有500年了,如果说曾有征服世界,建立大一统世界格局的思想的话,那么西班牙、大英帝国、纳粹德国、日本都曾尝试过、努力过,但它们无论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只是一次扩张,而不是像秦王朝那样具有明确的统一目的。全球化的这500年到今天的程度来看,也只是处在全球化的初期上,还完全没有成熟意义上的全球高度融会贯通,各种国界线、贸易条例、人员流动限制等随处可见。自然,现代社会比以前的各个社会都复杂得多,不是简单的军事征服就能完成的。

    全球化是建立大一统世界的基础,而全球化也是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全球政府,那么,就必然会形成几个势力核心来代替,这也是全球化的脚步之一。

    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对未来是否会出现大一统的全球政府加以讨论过,汤因比也肯定世界将走向大一统,但绝不会一帆风顺。

    “人类今天渴望一个和平、自由、统一的世界,但是在历史上,只有当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发展成让人无法忍受的混乱和苦难时,这种痛苦的经验会驱使人们用暴力削平群雄,把各个地方性政府统一起来,解救饱经苦难的社会。”

    “一个未来的真正世界大一统国家,可能会具有过去五千年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大一统国家的许多特点。与它们一样,它将会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仅仅维持自己的存在。”

    “未来的大一统国家是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但这就意味着它不一定像过去那样是一种文明的产物。西方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自身文明的价值观和目标将会永远处于支配地位,这是错误的。……总之,一系列的文明或文化传统将不得不学会如何在一个政治体制下和平共处。”

    可见,汤因比也不相信今天四处侵略的西方文明就是将来大一统世界的主体,也不相信大一统世界就只有一个文明。汤因比认同大一统世界的发展趋势,也对它加以阐述,但汤因比并没有为它制定时间表,也就是说,这个大一统世界将有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简单预测所能做到的。

    汤因比认为大一统既是目的也是一种手段。的确是这样,在历史上曾出现的许多大一统国家都证明了这一点。在今天,大一统是我们这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的,而实现它的手段就是世界各国、各种势力的分化组合。

    自冷战结束至今已有十多年,世界各个国家分化组合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走向三极世界。

    世界三极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因为现在世界存在这样三个极化现象:一个是已经形成的一极,那就是美国,它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现在的国力是其它国家的数倍,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其它任何国家;第二极是已经初具规模的欧盟,早在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家就已发现,欧洲已经失去了世界重心的地位,如果欧洲想重新赢得尊重,那就只有用“同一个声音”讲话,显然,一个欧洲国家不行,分裂的欧洲更不可取,只有让欧洲重归罗马时代才能确保欧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极也许就是刚刚开始形成的亚太地区,这里的情况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在看起来好像还是混乱大于条理,但这个地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经济是为世界所瞩目的。政治上,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都显示出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也显示出这一地区在地区政治上有统一组合的倾向。

    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尽管极不情愿,但它也清楚这种多极分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就是一个美国发起针对欧盟、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对抗性举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区域联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竞争合作的基础上缓慢融合,这其间谁都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有可能被判出局。在多极化中,最弱的就是亚太地区——在北美,美国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在欧洲,英、法、德是拉动欧盟的三驾马车;而在亚太,谁是核心呢?日本?印度?

    要想在亚太地区有所作为的话,中国只有在走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还要处理好中、日、印三者的关系,可能还会有一个阶段是处在今天英、德、法那样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时期。之后只有当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人力等综合国力充分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开始恢复中国历史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