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章(2)(1/2)

    第七章(2)

    2. 中国路线图的设想

    ●大战略构想

    无论哪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它都会有一个长远的大战略构想,就象是任何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都必须要有一个航向一样,否则会引起发展中的盲目和混乱。

    自然,这个大构想不能是随意的设想,而是要综合考虑国家目前所处环境、国际的大趋势以及国内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才能决定的,如战后的日本国家发展构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1. 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以日美同盟为基准,政治上要在美国方面制定的新宪法内,军事上以美军要求为准;

    2. 将国家重点放在经济上,政治保持低调;

    3. 待经济实力达到大国水平后,再全力谋求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反观日本自战后到今天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一直在稳定地执行这一战略,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迅速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在这期间,尤其是在冷战期间,日本一直遵循日美同盟这一条原则,在政治上以美国的对外政策为基础,制定适合日本的政策;在军事预算上一直保持1%这个低百分比的做法(近几年才突破这个限制)。同时,日本也不失时机地抓住美国亚洲政策中的不足之处,借以大力发展日本的力量,如在朝鲜战争中,日本就争取到大量的美国订单,对当时日本凄迷的经济状况而言,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这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对日本恢复战后经济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并且,由于美国在亚洲失去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地,日本、韩国成了美国直接对抗东方阵营的前沿阵地,因而感到有必要恢复日本的部分军力——如同美国在欧洲支持德国复兴以对抗前苏联一样,日本也就不失时机地重建日本自卫队。尽管日本制定了1%的军事支出预算(这确实是一个低百分比)限额,但日本也清楚,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扩大,这个百分比的绝对数额也会随之增大,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超越前苏联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个百分比的基数就变得非常庞大了,在日本近些年突破1%的界线后,其军费开支也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费支出国。日本突破1%的界线实则也成了日本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从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的席位、向海外派兵、开始对亚洲局势发表自己的言论等种种活动来看,日本已经开始行动了。当然,日本不会一蹴而就地实现它的第三步战略,目前,日美同盟仍是日本制订对外政策的基础,日本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尚需时间,但这也只是时机问题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构想,只不过这种构想因国力的不同和周边环境的不同而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同罢了。如德国的构想就要符合构筑大欧洲这个大设想,德国的目标就是成为大欧洲的领导力量;而南非的国家构想就是首先解决国内延续多年的种族问题,之后,再使南非成为非洲大陆的中坚力量,促进南非对非洲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同样,英国的大构想就是既保持其传统欧洲主要国家的地位,又保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以求左右逢源,既能在欧盟内拥有权利,又能对美国的政策施加影响。当然,英国也清楚,它不可能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了,但它希望它仍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的大构想只有在符合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对国家有利;而相反,一个不符合现实要求、一味随心所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构想则要么成为别国的标靶,要么成为他国扩张的借口——萨达姆政权就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它既成了美国的标靶,又成了美国控制波斯湾的借口,海湾战争的后果人所共知,伊拉克战争则彻底结束了萨达姆小帝国。

    还有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种增长其实是有一个大背景的,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拉拢东南亚国家,而东南亚国家也不失时机地要求美国向东南亚开放更大的市场,以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出于战略需要,答应了东南亚的要求,这导致东南亚对美国贸易连续多年出现巨大顺差。

    这和日本因为朝鲜战争才得到美国从订单到政治的大力支持、从而走上复兴之路如出一辙。这可以说是一种边界外经济刺激方式——国内稳定,而国外的战火硝烟,对经济则是极大的需求刺激。仅就经济角度而言,美国也是经常利用这种边界外刺激方式,如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等各种热点战争刺激美国经济。它们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绝对保证本土的安全,这一点美国和东南亚、日本是一致的——充分保证内部的和平环境,让战争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不是让战争毁灭国家经济。美国将国际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交替运用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中国呢?

    依据中国的传统和世界的形势,基本可以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步骤和所需要的时间,即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国的战略构想。这是一个和平的发展战略,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喜欢用战争掠夺发家致富的国家,况且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过去500年的殖民时代,单靠炮舰已不可能毁灭别国。但显然这种战略需要经受考验,无论是中国社会内部,还是周边环境或美国的居心叵测,都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未知数,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风险系数并不低。

    从两个方面大致可以计算出中国崛起所需的时间,即经济发展速度和中国目前与美国、欧洲的差距。从经济上来看,中国基本上还需要50年的时间——这50年必须是和平的50年,否则中国的进程将大打折扣。并且这仅仅是总体经济规模上的比较,实际上真实的经济水平比较应该是人均经济水平的比较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包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控制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这些才是更真实的。再者,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要全方位的崛起而并不是只梦想做一个土财主。只有全方位的崛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文明核心,这才符合中国发展战略的目标。

    就文明崛起的步骤和战略而言,基本可以判断出中国未来将会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于维护国内经济发展和统一的需要而确保中国的海岸线,即中国开始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海岸线利益;第二阶段是随着能量的积蓄,中国的利益已经广泛地延伸到亚太地区,同时,亚太国家也重新多了一个利益选择。但美国在冷战时设置的岛链战略则成了中国和亚太国家间的主要障碍,中国和亚太国家必将谋求解除这种过时的岛链封锁政策;第三阶段就是中国的真正崛起。从规模和实力来说,中国和亚洲已经形成一个亚洲联盟,并已经初具规模,但中国要成就一个完美的文明大国还是得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文明的辉煌再现不像经济和军事那样立竿见影,但却更深远持久。

    当然,我们也清楚,从世界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一帆风顺的。

    西班牙的崛起之路就是一条与葡萄牙的争雄之路,两者之间的战火从波涛汹涌的海上一直蔓延到罗马教皇奢华的桌前。两国的舰队在漫长的美洲海岸、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非洲和比利牛斯半岛附近的海域上进行着角逐,到处都是硝烟战火,罗马教皇不得不一次次地为这两个海洋强国划定瓜分世界的新界线,每发现一片新的世界就得重新划出一条界线。大英帝国的崛起则必须想尽办法击败西班牙那庞大的无敌舰队,争夺它尚未来得及占领的殖民地。英国人从依靠德雷克的海盗劫掠西班牙的黄金运输船队到处决玛丽皇后,可谓无所不用,直到最后在1588年竭尽全力消灭西班牙舰队后才确立了大英帝国的霸主地位。接下来,英国人要应付荷兰、法国、德国、俄罗斯此起彼伏的崛起之势。荷兰人在从北大西洋到太平洋、印度洋几乎所有海面上都在与英国人争夺殖民利益;法国不但在世界各地与英国人争夺殖民地,更主要、更具威胁的是在欧洲大陆企图建立统一帝国,即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两次挑战。然后是俄罗斯,它倒是很少向世界的大洋发展势力,那是因为俄罗斯的海上力量很脆弱,但俄罗斯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扩张则一直势头强劲,从君士坦丁堡到中亚的伊拉克、伊朗,再到远东,到处都有俄国人的影子;紧接着是德国的崛起,那时世界几乎已经被瓜分完了,没有多少殖民地留给德国,愤怒、高傲的德国人于是两次企图像拿破仑一样统一欧洲。然而德国的崛起和远东的日本一样,过分倾向于暴力,结果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而归于失败。

    这不过是自1492年至今短短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尚没有谈论更多的欧亚大陆上古老帝国的崛起,但这已经够了。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班牙的崛起是成功的,英国的崛起也是成功的,美国后来的崛起更加成功,但法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则不能算是成功。而荷兰挑战英国的崛起距离成功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在它鼎盛的时期,被称之为“海上马车夫”,因为荷兰当时拥有1.6万艘商船,总吨位等于英、法、西、葡四国总和,荷兰人利用这种规模庞大的商船可以在欧洲和世界间进行垄断竞争,荷兰的海运费用是欧洲最低的,这类似于今天我们熟悉的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价格战,以驱逐其它竞争者。此外荷兰还拥有庞大的海洋渔业船队,最多时达6400艘,这使得荷兰在欧洲渔业市场上也占有大笔份额。“到17世纪中期,荷兰人在南非好望角和东南亚、中国台湾之间占据着大片殖民地和众多的贸易据点,对英国人的海外扩张构成威胁。” ②荷兰的挑战对英国来说威胁巨大,英国是依靠海洋维持霸权的,而荷兰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挑战令英国颇为紧张。1651年,英国终于摊牌了,英国公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英国进口商品只能使用英国船只或商品产地国的船只运输。这显然针对的就是荷兰,由于英国的海外贸易量巨大,荷兰在英国有巨大的海运业务,如果失去英国的市场荷兰必将遭受沉重打击。荷兰随即声明不承认这一条例。英荷两国分别在1552~15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三次爆发战争,最后,荷兰功亏一篑,不得不宣布承认该条例,此后荷兰一蹶不振。

    可见,崛起者与卫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殊死的较量,每一个居于老大地位的强国绝对不会风度翩翩地与新崛起国家坐下来商量新的利益划分,这里绝不会有什么君子协定,只有用不断地决斗来判定每一块肉归谁,这就是丛林政治。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知识、财富和生活也许早就走出了丛林时代,但人类的政治则从来就没有走出过丛林。

    当然,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也多少让世人谦和了一些。15~20世纪那种血腥、残酷、大屠杀式的崛起与反崛起竞争已经多少收敛了些,毕竟如果在现在还要大打出手的话,核武器的威力会让双方和世界都毁灭。但穿上晚礼服不等于大家都成了谦谦君子,不等于就没有尔虞我诈和利益争夺,只不过现在在核武器的威慑下,大家都默认用掰手腕的方式决定肉的归属,而不再是直接用剑而已。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中国、印度和日本这些传统的亚洲国家,以及巴西这样的新兴势力,它们在未来几十年里显然总体上都成崛起之势。很显然,中央情报局已经把这些都悄悄告诉了总统先生。美国不得不采取遏制战略,其实美国从来也没闲着——与前苏联的冷战大大削弱了俄罗斯和它庞大的联盟帝国,这个帝国今天已经分崩离析;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之势,美国则一方面维持在日本的驻军以阻滞日本军力膨胀,同时用广场协议这种野蛮的经济手段严厉压制日本经济发展;对印度则维持它与巴基斯坦的敌对关系,并努力渗透对印度经济、军备的干涉能力;对中国,美国则继续维持遏制态势和战略包围、封锁。

    美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不断利用反恐之名努力渗透到亚洲腹地,在亚洲扩大美国的战略力量,美国和世界都很清楚,控制了欧亚大陆就保住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未来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势力必然来自欧亚大陆。

    ● 第一步:海岸线—利益线

    前苏联的失败给我们留下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不能将军事与国家经济本末倒置;给我们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不能陷入美国的战略陷阱中。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政策将一直是国家的重心,这既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目的所在,也是现实环境所迫,人类的基本利益还是以追求人性的完美主义为目的,这就需要大量财富支持,而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只是人类追求财富的手段而已,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也是和人类的普遍利益相一致的。

    在现实的历史阶段,国家利益包含着许多方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每一个国家普遍的愿望。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则必须有一支足以维护这种愿望的军事力量。中国在未来之路的第一阶段将注定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这是以后两个阶段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目标,那就根本无从谈起以后的发展和步骤。

    根据国际公认的评价:以美国为100分,那么日本是60分,德、英、法是50分,而中国只有25分,这是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力资源6个方面的综合。其实在很多领域中国都很落后,甚至落后于像韩国这样的国家。并且目前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问题、贫富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粮食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恶化等。

    一个曾经的世界富强之国,如今成了这个样子——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的财富不断地外流,致使中国在建国之初几乎成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曾经的大帝国变得贫弱不堪,非得再经历一番寒彻骨,才能再有梅花香啊。值得欣慰的是,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史一样,同样存在一个加速度,也就是说,中国在1200年间失去的财富不一定要再用100年才能赢回来;别的国家用100年发展起来的经济成就,中国也不一定非得用同样的时间才能做到。如果中国能保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那么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一个高水平。按照改革之初设定的目标,是在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的设计现在看来是符合客观现实的,也符合经济规律。

    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超越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当然这是以国家整体经济规模而言。目前,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尽管改革至今可以说相对顺利,并且也很成功,但在全球和亚洲来看,中国的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存在一种紧迫感。

    中国要做的不仅是世界排名更靠前,而且要赢得周边邻国的尊重和拥戴。这不仅是一种心理效果,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其次,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亚洲经济的领头羊,如果中国仍不能超过日本,那么再遭遇重大选择时,日本仍有可能再次赢得它国的支持。这一次,中国没有输的余地了;其三,中国不仅面临日本的压力,而且面临来自南亚印度的压力。印度和中国相比,相似之处太多,中国目前尽管在大多领域保持着对印度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有的方面仅仅是几年而已,而在有的方面印度甚至比中国做得好,如印度的软件业,所以中国就必须赢得这场赛跑,否则亚洲就有可能经济重心南移,那么到时中国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其四,如果中国仅是发展本国经济,而不关心谁是亚洲经济中心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受制于人,因为谁制定游戏规则就对谁有利。如20世纪的美国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开发银行的主导权、道琼斯股票、纽约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等,无一不是在经济规则上对世界施加影响——美国可以通过世界银行来决定贷款该流向那一地区,以及贷款的配额为多少;美国以在世贸组织内的发言权来确定世贸组织的一些贸易原则;美国也可以通过格林斯潘的嘴调度美元市场。无论哪一方面,美国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有利于美国的经济行为方式;其五,只有在经济上强大,才有可能通过经济杠杆达到对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影响的目的,政治与经济有着天然联系,政治取向一般和经济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很依赖另一个国家的市场的话,那么相对而言,它会在政治上表现得温和一些,更愿意用对话而不是用指责来解决政治分歧,并进而决定是否支持该国的重大政治行为,如战争、经济制裁等。

    自然,所有这些都需要一步步来,正所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自马汉的《制海权》一书发表以来,海洋在战争中的地位就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取胜的关键。西方跨入航海时代后,西方各国的财富积累就和海洋联系在了一起——荷兰若仅以狭小的陆地面积而言,无论怎么衡量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强国,然而荷兰背后拥有广阔的海洋。这里是一片没有国界的领土,谁有强大的舰队谁就是主人,荷兰在其庞大的海洋贸易船队和舰队支持下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无一不是因拥有制海权才能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才能把各殖民地的资源、黄金源源不断地运走,才能拥有庞大的海洋贸易船队,才能把他们的“文明”撒向世界各地。

    美国东邻大西洋,西邻太平洋,面对的是世界最繁华的两大洋,试想如果美国在两大洋中没有强大的远洋舰队,美国的海岸线会安全吗?为什么美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本土却未燃战火呢?为什么日本一定要先袭击珍珠港才敢大举南进呢?为什么美国能够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投送力量呢?为什么美国人说美国的利益是全球呢?因为美国的航空母舰遍布全球,因为海洋包围着陆地,因为从海岸线可以抵达任何内陆地区——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世界城市中,70%都离海岸线不远,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又覆盖了这70%中的80%,而若以巡航导弹的攻击范围计算的话,世界上就没多少大城市是不在其范围内的了。

    建立一支海军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海洋国土。

    我们清楚地记得1894年的那场中日大海战,其实在那时,中日间的海军实力差别并不是很大,最高指挥官的素质也不相上下,只是由于清帝国的**和人心涣散才导致了那场海战的失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成为中国海军从此一蹶不振的标志。现在,一般国人可能会认为至少不会再发生一次像甲午海战那样的战争结局,其实,客观比较一下中、日间的海军实力,就会清楚地知道两者的差距有多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说明中国发展一支有力量的海军的必要性。

    ● 第二步:统一中国

    一般来说,台湾对于中国内地,与其说是一个十字路口,不如说更像一个陷阱。自冷战以来,台湾其实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陷阱,一个足可以将中国重新拖入衰败的陷阱。

    因为美国可以无限期地利用台湾将中国的资源、国力吞噬,就像冷战期间前苏联利用越南吞噬美国国力、今天美国利用乌克兰和车臣制约俄罗斯一样。台湾尽管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在战略竞争中,台湾如果爆发战争,则就像当年越战对美国、阿富汗对前苏联的影响一样,美国的战略家十分清楚,现在的中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强大之后的中国,所以最有效率的遏制政策就是在成长中的时候打击中国。当然,中国完全陷入混乱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最好是维持一个大而弱、分裂、彼此制衡的中国。

    真正的战略家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弃——实际上是寻找合适机会进行收回,如同库图佐夫面对拿破仑的侵略毅然选择放弃莫斯科来换取战略回转空间一样,中国亦然,此时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利益,只有等中国充分强大的时候,中国要收回台湾才能轻而易举。相反,如果中国此时逞匹夫之勇,则必然代价巨大。

    也许对于一些民众来说,台湾是一个内战遗留问题,这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内部问题。中国面对的是台湾的“**”势力,只要大陆愿意,必要时可以用武力收复台湾,其实,事实绝不这么简单。

    实际上中国的内战也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1945年,中国击败日本的侵略之后,国内就形成楚汉相争之势。实际上是国际**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较量,这时美国就是蒋介石的后台老板。当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美国朝野大为震惊——以致产生“谁失去了中国?”这样的政治争论。这使资本主义势力在东方一下后退了上千公里,一直延伸到了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美国担心的就是这会不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东南亚各国会不会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东方阵营的一员?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正是美国冷战政策如火如荼地大力展开之时。在亚洲,新中国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美国第一岛链战略的出笼。美国的这个岛链遏制战略就是要确保从日本沿冲绳、台湾、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孟加拉直至印度这一岛链不至发生崩溃,看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从日本到印度的这一条岛链就如同一条环形防御阵地,严密封锁着亚洲大陆。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希望将**势力有限推回的战略举动。实际上,美国也并非完全在这两场战争中失败了,至少它在朝鲜和东南亚各画上了一条“三八”线,这就如同在西方建立的柏林墙。美国通过日美同盟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韩条约、巴格达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构筑了这一条亚洲遏制防线,在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地都设有军事基地。

    台湾正处在美国岛链遏制战略和中美亚洲利益争夺的十字路口上。对美国而言,台湾是一个无论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亚洲遏制战略来看都十分理想的制衡点;对中国大陆来说,台湾实际上是中国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也就是说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之地,中国不收复台湾就无法真正走向海洋。美国人认为台湾这张牌非常好,无论从军事上、经济上、全球战略上,还是从长远地遏制中国这个竞争对手上来说,都是一张不可多得的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张牌可以灵活运用,可以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而变化,是把台湾向大陆方向推进一些还是把台湾同美国拉近一些都很方便。如在军售上,美国对台湾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台湾武器比大陆武器先进,以对抗大陆数量上的优势,要保证台湾三军综合作战力有保卫本岛的能力;同时,军售的数额颇为庞大,这也可以刺激大陆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这其实也是美国企图使中国重走前苏联失败的老路——不得不为台湾问题划拨巨额军费,尽可能使其超出经济承受力,这是一个战略逼迫手段;另外,美国也是台海争端最大的渔利者,美国的军工企业总会在售台武器上得到高额回报。美国可谓一箭三雕。

    对台湾岛内来说,李登辉、**也有他们的考虑。他们清楚中国经济迟早会有充分强大的一天,如果台湾不在大陆实力还相对较弱的时候达到独立的目的,那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就会随着大陆的强盛而越来越小。所以**势力现在叫得很响,他们知道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台湾是遏制中国的好棋,不会轻易放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强盛一直存有戒心。这关系到日本近百年来的亚洲领导地位会不会丧失?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日本非常清楚,作为掣肘中国的一颗好棋子,日本也会很好地利用。从地缘上来看,中国如果收复台湾,就会威胁到日本的亚太航道,这对日本来说极为不利——可以说,中国打开了这扇门就等于同时关上了日本的南大门。

    对中国来说,台湾的得失关系着中国的命运。

    说到底,台湾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这样几大因素,一是中美亚太战略的较量,如果中国重新控制台湾,等于美国的亚太战略要重新考虑了,这就等于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滑铁卢;二是中日关系,这是在亚洲政治地位的竞争,实则美日对中国遏制的焦点就是为了保持对亚洲的领导权,而这个焦点的所在地就是台湾。

    对中国来说,收复台湾就意味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