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寓言(1/2)

    [题解]

    《寓言》以篇首头二字名篇,名篇方法同《外物》。“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是庄子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法。全篇的宗旨在于庄子的哲理是用大量的寓言作为论证的根据的,但也包括了“重言十七”的内容。

    在“寓言十九”、“不言则齐”、“庄子谓惠子日”诸段中,庄子把言论分成寓言、重言和厄言三种。其中只有无言之言的“卮言”才是符合自然的。只有忘言才有自然之理,才有万物齐一。在“曾参再仕而心再化”和“颜成子游谓东郭子养日”段落中,指出了修道的要领和过程。修道要心无所悬,心有所悬就是一种悲哀。修道的过程要经过九年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地,人们对待生死、利禄、得失就都无所谓过去研究庄子思想时,多重“寓言”的问题,而很少重视“重言十七”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应当纠正之。

    寓言十九(1),重言十七(2),卮言日出(3),和以天倪(4)。寓言十九,藉外论之(5)。亲父不为其子媒(6)。亲父誉之(7),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8),人之罪也(9)。与己同则应(10),不与己同则反(11);同于己为是之(12),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13),是为耆艾(14),年先矣(15),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6),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7);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8)。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9),所以穷年(20)。不言则齐(21),齐与言不齐(22),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23),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24),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25)?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厄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26)!万物皆种也(27),以不同形相禅(28),始卒若环(29),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1)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如各篇中请多人物的对话皆为寓言,寓言并非文学故事之类,其中有真有假,广为说明道理。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真重的言论,一说借重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

    (3)危(zhi)言,无有成见的言论。厄: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日出:随时而出现,天天说出来。

    (4)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5)藉:通借,外:外人,别人。

    (6)亲父:亲生的父亲。不为其子媒: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人。意思是自己说不如别人说。

    (7)誉之:称赞儿子。

    (8)罪:罪过,过错。

    (9)人:别人,他人。

    (10)礼:赞同。

    (11)反:反对,反驳。

    (12)为:则,不同。

    (13)已:通己。一说已为止。

    (14)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泛指老年人。

    (15)先:.长。

    (16)经纬:纵横。本末,始终。经纬本来,皆指学习而言。期:期待。

    (17)无人道:缺乏人道。

    (18)陈人:陈死的人,陈腐的人。

    (19)曼衍:发展变化。

    (20)穷年:尽年,终其天年。

    (21)不言则齐:不说话就齐一而无是非。

    (22)齐:不言的齐。不齐:不同。

    (23)言无言:说了没有说的话。

    (24)自:由。

    (25)恶(wu)乎:怎么。下同。

    (26)久:恒。

    (27)种:种子。

    (28)形:形式、形态。禅(shan):代替。相掸:新陈代谢。

    (29)始卒若环:首尾相接象环。

    [译文]

    寓言十分之九,重言十分之七,卮言天天讲,总合自然的分际。寓言十分之九,借别人论说。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别人说就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重言十分之七,因为是自己的言论,这是年长者的言论。年长了,而没有纵横始终的期待长者,就不算是年长才智。做人而没有先人的才智,就是无道的人;人没有人道,就是那称陈腐的人。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的分际,因此发展变化,因而享尽天年。人都不说话就齐一,齐一的无言与有言不同,说话与齐一无言也不同,所以说无主见的言论。说无主见的言论,就是终身在说话,却象没有说话;即使终身不说话,却也未尝不说话。可有可的原因,不可有不可的原因;对有对的原因,不对有不对原因。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才算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去肯定?肯定那些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否定那应当否定的。万物本来就有对,万物本来就有肯定,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肯定。不是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还有什么能如它那样永恒持久呢!万物皆由种变化来的,以不同的形态相代替,始终象个圆环一样,不了解它的道理,这是所谓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就是自然的分际。

    庄于谓惠子曰(1):“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2),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3)。”庄子曰:“孔子谢之矣(4),而其未之尝言(5)。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6),复灵以生(7)。’呜而当律(8),言而当法(9)。利义陈乎前(10),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11)。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12),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13)!”

    [注释]

    (1)惠子:指惠施。庄子的朋友。

    (2)六十化:六十次变化,六十次修善。

    (3)勤志:勤行励志。服:役使心智。

    (4)谢之:犹过之。

    (5)来之尝言:未尝言之。

    (6)大本:指天道。

    (7)复灵:复为恢复,灵为灵善。生:生气。

    (8)鸣:声。而:通则。当(dàng):符合。律:乐律。

    (9)法:札法。

    (10)陈:摆。

    (11)直:只是。

    (12)蘁(wu):违逆。

    (13)彼:指孔子。

    [译文]

    庄子对惠施说:“孔子六十年中有六十次修善德行,开始肯定的,后来又否定它,很难说今天所认为是对的就不是五十九年来所认为是错误的。”惠施说:“孔子励志勤行用智学道吗?”庄子说:“孔子已经过于用智了,他未尝多言。孔子曾说‘人的才智是禀受于天的,恢复灵善而生。’发出声音符合乐律,说出言论而符合法度,利义摆在面前,而好恶是非的辨别,只能是服人之口罢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这样才算确立了天下的定则。算了吧,算了吧!我还赶不上他呢!”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1),曰:“吾及亲仕(2),三釜而心乐(3);后仕,三千钟而不少洎(4),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5)?”曰:“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6),如观乌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再任:第二次做官。化:变化,指道德修养变化,心情的变化。

    (2)及亲:父母双亲在世。

    (3)釜:六斗四升。

    (4)钟:六斜四斗。不泊(沁:不及,指不及养双亲。

    (5)悬:系。悬其罪:受其罪,指不受利禄的拖累。

    (6)彼:指心无系于荣禄的人。

    [译文]

    曾子再做官时心情又有变化,他说:“我父母双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