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封家书千滴泪(2/2)

立在门旁,替良大少爷请了姑娘的安。然后卷起马蹄袖子,弯转腰,从怀中取出书信:“这是大少爷亲笔信。”说罢,双手递给紫鹃,紫鹃双手捧过来送给黛玉。

    黛玉把书信接到手,且不去看,先问起家事来:“大爷好吗?”

    “大爷很好!”

    “家中事情可好?”

    “家中一切都很好!”

    又问:“大爷是几时动身的?几时到京?”

    林元道:“小的临起身时,大爷吩咐说他在一个月内起身,至于这到京的时间,小的还拿不准。”

    黛玉又问:“有给这里大老爷和二老爷的信吗?”

    林元回道:“已经投了,当面请过安,政老爷吩咐小的到姑娘这里来。同来的还有十几个家人,因为牲口车辆多,都投在店里,小的先带着他们的手本来请安。”说着,便将手本递交紫鹃。紫鹃接过来放在桌上。

    黛玉道:“你老人家也乏了,歇着吧!”

    林元道:“小的明儿个还要上来回话,还有事要请示姑娘的吩咐。”

    黛玉道:“晓得了,先歇着去吧!”

    林元应了一个“是”字,慢慢地退出来。

    林元去后,黛玉这才拆开家书来看。

    林黛玉接到哥哥林良玉的家书,十分欢喜。林元出去之后,她便坐下来拆信,晴雯忙剪亮了灯烛,把高檠灯移近黛玉身前。紫鹃却吩咐小丫头们,把玻璃罩灯、壁灯、吊灯全点亮了——霎时间,潇湘馆像节日似的,灯火辉煌。黛玉的心头,也霎时亮了,多年郁闷的心胸,敞开了,亮堂了。她暗自感谢紫鹃:“多谢君心知我心,此时不亮何时亮!”

    黛玉正要看信,心头不知怎么就跳起来;心一跳,指头颤抖得拿不住这封信,泪珠儿簌簌地滚落下来。

    原来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金陵望族,嫡亲兄弟两人。哥哥是林如海,弟弟是林如岳。林如岳的夫人是南安郡王的表妹龙氏,生下良玉后因失火而亡。当时正值贾夫人头胎生子夭折,就抱了良玉来亲自抚养。直到良玉五岁上才生黛玉。林如海夫妻过亡后,黛玉被接到贾府,良玉承袭长房,这林良玉便成为林如海的承嗣人。林良玉决心继承伯父的遗志,成就功名,重振家业。在扬州苦读十年,不肯娶妻,将一切家务分派给林元管理。这林元,为人忠直能干,一面料理地亩粮食,一面在外路经商,又在盐务里经营官盐、官运,十几年间,把林府兴隆起来,竟有了八万八千八百万两的财产。良玉不忘伯父伯母抚养之恩,发誓要把这全份儿家产统交给妹妹黛玉,以报答林如海夫妻的深恩大德,告慰他们在天之灵。黛玉之死,贾政愧疚在心,一直没有发丧,也没告诉过林良玉,只说是要等待送黛玉灵柩回苏州时,再去说明一切,可是老太太留给外孙女送灵柩的五百两银子,早已被王夫人挪用了。林良玉中了举人后,立即派林元进京买办宅院,一则准备他参加春试,一则要把黛玉接到自己家中,把家产交给妹妹。

    黛玉手捧着家信,想起了父母之恩,想起了哥哥的情谊,也想起贾母“白疼了”的寄人篱下的滋味儿,不觉落下泪来。

    停了半响,又叹了几声,方才把书信拆开细看。看了就哭,哭着又看,也不知看了几遍,哭过几回。

    晴雯道:“为了这封信,天天盼着望着想着;信到了又这样苦恼,真不知大爷来了还要怎样呢!”

    紫鹃道:“是呢,大爷写这信时的心情,想来也是和姑娘一样的,也是哭着写着,姑娘若是疼大爷,就疼疼自己吧,还这么伤心做什么!”

    黛玉看完了良玉哥哥的亲笔信,又看了林元送上来的家人的手本,约有六十多人。从南方带来的,除林元外,还有他的两个跟班的,三喜儿和四喜儿,车夫张六儿和侍候衣食的庆儿,管家林福胜、李秉义和他俩的媳妇。余下的账房、买办人等以及丫头媳妇们,黛玉也未及细看。引起她注意的是,她压根儿也没想到,他们林家在京城里还有两家银楼。一家是东大街的福源号银楼,一家是西大街的宝丰号银楼,两处银楼掌柜的、外柜、经纪各三、四人,伙计二三十人。她做梦也没想到,林家的生意竟然做到京城了,心中格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