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童恩正年谱(1/2)

    1935年:8月27日生于江西庐山,籍贯湖南宁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全家逃难到四川。

    1939年:迁往重庆歌乐山。

    1941年:在宁乡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古文。

    1943年:宁乡为日本军队占领,随全家辗转流亡于湘西的安化、溆浦、沅陵、辰溪等县。同年秋,全家回到长沙,父亲任教于湖南大学,进入长沙成智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和过集体生活。

    1947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住读。

    1950年:转学到长沙一中。

    1952年:因患肺结核而休学一年。受朋友及其母亲和同学杨明德的影响而爱好文学,阅读了不少书籍,学着写诗词文章。但也喜欢理科,为后来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4年:在长沙一中高中毕业,因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学两年,并随父亲调华南工学院任教而到广州休养。其间自修俄语和古汉语,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曾用过笔名“童峻”。少年时代曾羡慕徐霞客的事迹,幻想成为探险家、旅行家。

    1956年: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1957年:开始在《红领巾》上发表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第7期)和《大弟》(第19期)

    1959年:参加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发表作品有:《评郑家相“中国货币发展史”在货币起源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考古)第3期《试评郑家相“古代的贝化”一文的倾向性》(《文物》第6期)

    1960年:发表作品有:

    《帝国主义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的矛盾与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少年文艺》第3期)

    《古峡迷雾》(单行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首届考古专门化班,随即分配至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1962年:调回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担任冯汉骥教授的助手,讲授《西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课程。发表作品有:

    《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第5期)《电子大脑的奇迹》、《失踪的机器人》(此两文最初发表于《少年文艺》上,均收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专集《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失去的记忆》(《少年文艺》第12期)

    1963年: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古峡迷雾》,参加四川广汉商代遗址发掘。发表和出版了: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朝鲜文版,延边人民出版社)

    《古峡迷雾》(蒙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古代饰片之谜》(《我们爱科学》第7期)

    《一颗没发芽的种子》(《儿童时代》第7期)

    1964年:与杨亮升结婚。指导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石棺葬发掘。发表《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第4期)

    1965年:创作中篇惊险小说《山寨春晨》,同年10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转到北京群众出版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

    1966年:发表《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第1期)

    1973年:发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冯汉骥合作,《考古学报》第2期)

    1974年:主持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棺葬发掘。

    1975年:主持西昌大石墓发掘。

    1976年:带学生赴昆明晋宁石寨山考古实习。发表作品有:

    《四川西昌沙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与龚廷万合作,《文物》第7期)

    1977年:发表作品有:

    《凉山喜德县拉克公社大石墓发掘简报(初稿)》(以凉山彝族地区联合考古队名义发表,童恩正执笔,《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第1期;亦载《考古》1978年第2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与张陞楷、陈景春合作,《考古》第3期)

    1978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四川省科普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主持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版和发表了:

    《古峡迷雾》(改写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2版)

    《雪山魔笛》(《少年科学》第8~9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第8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氏族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第1期)

    《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第2期)

    1979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科普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电影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有:

    《古代的巴蜀》(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雪山魔笛》(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峡迷雾》(电影剧本,《四川文学》第7、8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电影剧本,《科学文艺丛刊》第1期)

    《宇航员的归来》(科幻小说,《儿童时代》第2期)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与冯汉骥合著,《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文物》第2期)

    《古代巴境内民族考》(《思想战线》第4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第4期)

    1980年:任中国影协四川分会理事,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雪山魔笛》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奖。出版、发表的作品有:

    《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翻译作品,G·P·穆达克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印)

    《神秘的大石墓》(《红领巾》第6、7期)

    《追踪恐龙的人》(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幻想小说选》)

    《遥远的爱》(《四川文学》第4、5期)

    《海洋的见证》(《接班人》第3期)

    《古泪今痕》(电影剧本,《电影作品》第3期)

    《晖晖的小伙伴》(爱科学图画丛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的经历》(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我与儿童文学》)

    《创作科学幻想小说的体会》(《地质报》编辑部编《科普作家谈创作》,地质出版社)

    《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作者答本刊编者问(四)》(《语文教学通讯》第1期)

    《关于“珊瑚岛上的死光”》(《语文教学通讯》第3期)

    《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电影评价》第1期)

    《文明古国话文明》(《文明》第1期)

    《西藏考古新发现》(《新观察》第1期)

    《谈甲骨文字并略论殷代的人祭制度》(《四川大学学报》第3期)

    《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系参加美国东方学会189届年会论文,《考古学报》第4期)

    《冯汉骥》(《中国史研究动态》第5期)

    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并在该校燕京学社作《西藏卡若遗址的发掘》的讲演。《古泪今痕》获四川省文学一等奖。担任《科学文艺》双月刊《智慧树》(天津新蕾出版社主办)编委。发表作品有:

    《关于当前科学幻想小说评价问题的发言》和《美国来信》(《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1期)

    《劫机——旅美航讯之一》(《文明》第3期)

    《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棺葬》(《考古》第3期)

    《悼念冯汉骥先生》(《考古》第3期)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在东南亚区域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云南社会科学》第2期)

    1982年:发表作品有:

    《西藏历史的黎明——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英文,《考古学》1982年35卷,62-63、81页)

    《中国西南的石棺葬与大石墓——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早期民族集团的族属》,(英文,《人类考古学杂志》第1期)

    《石笋行》(科幻小说,《少年科学》第10期)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科学文艺》第3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成电影

    《西游新记》(《智慧树》连载,3~6期、1983年1~6期、1984年3~6期)

    《科幻小说属于文艺》(《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

    《美国人与狗——旅美航讯之三》(《文明》1982年第1期)《伊利克·斯通——旅美通讯》(《四川青年》1982年第4期)

    《在迷茫的小道上——旅美航讯之五》(《文明》1982年第4期)

    《在美国看美国电影》(《上影画报》1982年第3期)

    1983年:与李绍明主编《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印)。发表作品有:

    《来自新大陆的信息》(散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与冷健合作,《民族研究》第1期)

    《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南民院学报》第3期)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