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施 耐 庵(1/2)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生平事迹未可考定。传其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耐庵为其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一说扬州。元至顺年间中进士。在钱塘为官二载。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并与其部将卞元亨友善。因生当元明之际,目睹朝政**,社会不平,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2 施 耐 庵

    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撰写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施耐庵,本名彦端,字子安,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海陵县白驹场(今分属江苏兴化、大丰两市)、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享年75岁。

    据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到苏州,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居著《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元朝统治者荒淫**,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苏北草堰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了高邮,建国号曰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为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曾礼贤下士,以笼络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张士诚甚至以厚币招赍著名文士杨铁崖。许多抱着名种不同目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进了他们的怀抱。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甚至认为,“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投奔了朱元璋,作了朱的谋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鲁渊、刘亮则归张士诚麾下。

    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门人罗贯中,也曾应张士诚之聘,作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志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后,张氏集团的领导成员生活上日渐骄奢淫逸,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就娶了七个小老婆。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器,于是相继离去。好友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全曲相赠。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河阳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1367年,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自缢于金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据传说,因写了“倡乱之书”的《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年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清道光二十四年,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

    《水浒传》一书的创作,根据传说记载,张士诚入吴时,他已经写到四十五回;根据山东传说,从14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据《顾丹午笔记》,明洪武初年,刘伯温说施耐庵其“著《水浒传》甫竣”,又说他的一生精力都耗尽于一部书上了,看来,《水浒》的写作,前后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终于在他贫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了这部巨著。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了。《水浒传》的印刷本是在他死后180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600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海内,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仿施氏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天大丰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帖子相关图片: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0   回复此发言3 施耐庵写《水浒传》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一段时间是在一座小楼上。他有一个习惯,当写作思路一时堵塞时,就情不自禁地“啧啧”有声。他家养了一条小狗,当它听到主人“啧啧”时,就以为是唤它吃食,连连跑上楼来。施耐庵一见,他咂嘴,狗上来;他跺脚,狗下去。时间一长,那块楼板竟被跺断,小狗也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了。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交立碑保护至今。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2   回复此发言4 施耐庵与《水浒》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

    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弃官专著书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元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这时,施耐庵的父亲和元配夫人季氏相继病逝了,续娶的夫人姓申。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以参考。有了岳家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后来,施耐庵出外游学,并到江阴祝堂大户徐麒家坐馆。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为了避过战乱,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想到了先后做过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给顾逖去了封信,信里还附去一首诗:“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顾逖接到施耐庵的来信,赶快给施耐庵回了信,并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带着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学生罗贯中,搭了民船,冒着烽烟,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而来。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5 施耐庵与《水浒》赋联表心迹施耐庵觉得自己年逾古稀,要抓紧时间把书写完,于是又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还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表明自己从苏州迁来隐居此地,从事著书的心迹。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再次派人寻找施耐庵,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非常高兴,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席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书成坐天牢施耐庵在施家桥住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天,抄本传到朱元璋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不久,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便以同榜身份,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说完就走了。

    施耐庵反复琢磨刘伯温这两句话,心想:“我是因为写书坐牢的,还是要通过写书才能出去呀!”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为什么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树起义旗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是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施耐庵写了宋江接受招安,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整整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

    病死淮安城施耐庵在天牢关了一年多,精神上、**上都受到很大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幸亏弟子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在一个姓王的隔壁,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春天,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他的长孙文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巨著传后世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又住了几个月。他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承受。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没有写完,便离开了人世。

    过了150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被朝延派到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6 张士诚与施耐庵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白驹这个小镇,当时属泰州,现在属盐城。史书说张士诚是泰州人,现在说他是盐城人,也可以。我一直认为地方为个什么人什么事争来争去毫无意义。 1353年,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候,32岁的盐贩子张士诚和两个弟弟揭竿而起,称帝称王,雄踞东南14年,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张士诚是个复杂的人物,我觉得他大抵属于失败的草莽英雄一类。

    施耐庵也是白驹人,近年在兴化施家桥出土了他的墓碑,使过去的传说更为可靠。这一来,施耐庵与张士诚便成了小同乡。因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与张士诚的关系。我不是专家,考据上的事情,也不宜轻易下结论。《水浒传》源于《宣和遗事下》,这不错。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作者没有生活的补充,单靠书本,绝对写不出如此生动的作品。所以,把一些较为可靠的线索列出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白驹一带,属里下河地区,是著名的水乡,多为浅水,又多滩、岛,比梁山更像水泊。北宋末年山东的梁山好汉张荣领兵来泰州抗金,在兴化水上大获全胜,此湖后称得胜湖。张荣受命任泰州知州。这故事当地人都知道。有人说施耐庵在张士诚军中干过,有时间、地点的可能性,无实据。但说他听到张士诚的一些事,则是完全可信的。作为失败的英雄,张士诚与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情节有暗合之处。如水浒有招安的情节,张士诚曾降元,失败后他的一些部将又降明。张士诚三兄弟在水上操舟贩盐,有点象阮氏三兄弟。张士诚部将有十条龙、五太子一类绰号,而这正是水浒的一大特色。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3   回复此发言7 施耐庵与罗贯中施耐庵和罗贯中都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的著名小说家。 施耐庵(约公元1296——约1370年),兴化白驹场(在现在江苏省)人。他是《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30——约1400年),原籍山西太原人,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在人民中有很大影响。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贫爱学

    元朝末年,太湖边上有一户姓施的人家。这家人以摆渡船(把行人送过江)为生。施家虽然贫穷,但是他家的儿子施耐庵却很有志气。

    每天,施耐庵送父亲去湖边上船,总要经过一座学堂,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他羡慕地对父亲说:

    “爸爸,让我也去读书吧。”

    父亲为难地摇摇头,没有说话。后来,父亲见他太想读书了,就借钱让他上学。

    施耐庵读书用功,记性又好,他读过的经书和史书,很多都能整篇背诵。遇到教师提问,他能对答如流。

    有一次,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了。照当时的规矩,要请一位文笔好的人,写一篇祭文(纪念死者的文章),来表示对他的哀悼。于是有人就去请李秀才。可是等了半天,李秀才也没来。邻居家的人着急了,提议说:

    “平日常听人夸施家的儿子有文采,何不叫他来试试呢?”

    施耐庵被叫来了。他刚写好祭文放下笔,李秀才进了门。人们就把文章拿给李秀才看。

    “这文章写得挺流畅,只是有些孩子气,不知哪位才子写的?”李秀才问道。

    众人指指施耐庵说:

    “就是你眼前那位少年。”

    李秀才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称赞道:

    “小小年纪,竟有这等才气,难得啊。”

    仗义救人

    施耐庵长大以后,看了不少民间流传的杂书,特别是关于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书中描写的那些重义气、舍己助人、武艺高强的英雄,让他十分敬佩。他也学着英雄大侠的样子,经常舞刀弄棒,练习武艺,还为遭受冤屈的百姓仗义执言,打抱不平。

    有一回,一个农民受了恶棍的欺负,去找当地头领评理,没想到理没评成,反被毒打一顿。这个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打算跳水自杀。施耐庵正巧路过那里,拦住问:

    “为什么事,你这样想不开?”

    那农民一五一十地诉说起来。听了农民的话,施耐庵气愤地说:

    “不要寻死,要找官府评理去。”

    于是,施耐庵把这个农民带回家,替他写了状子,让他去官府喊冤告状。那个恶棍怕施耐庵把事情闹大,托人来说情。施耐庵让他付一笔银子给那农民,了结了这件事。为此,恶棍的儿子把施耐庵恨死了。有一天,他带一帮打手,埋伏在路边,等施耐庵一走过来,就一拥而上,挡住了他的去路。恶棍的儿子气哼哼地说道:

    “你让我们丢了脸,我要让你尝尝管闲事的滋味。”

    说完,他一挥手,那帮人就围着施耐庵动起手来。施耐庵毫不畏惧,左手挡,右脚踢,动作又快又有力,没有几个回合,就把他们打得抱头逃走了。

    辞官

    施耐庵不仅乐于帮助乡里人,对待父母也很孝敬。父亲生了病,他和妻子守在床边,送水喂药,彻夜不眠。这样,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地方官推荐了施耐庵,说他是个品德好,才学高的读书人。

    施耐庵考试中了进士,被派到钱塘(在现在浙江省),做了个小小的地方官。本来,他想认认真真为百姓办几件好事。可那时候,元朝的统治者规定,做官的汉人,一定要由一个蒙古人或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人及西夏人)来监督,实际上是他们掌握实权。所以,各地的官府里,都设了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的意思是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的职位。施耐庵到任以后要办什么事,都得先经过达鲁花赤的批准。谁要是违背了达鲁花赤的意愿,就会受到处罚。

    有一次,一个跟随达鲁花赤的蒙古人来告状说,有几个汉人打了他,要求判他们死罪。施耐庵一问那几个汉人,他们都说,这个蒙古人干得坏事太多了,大伙儿忍无可忍才打了他。施耐庵又问那个蒙古人:

    “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那个蒙古人点了点头。

    “那我怎能判他们死罪呢?”施耐庵说。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8 施耐庵与罗贯中于是,施耐庵放了这几个汉人。达鲁花赤知道了,把他叫去,大声斥责一顿,竟要他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平日,施耐庵受够了达鲁花赤的气,眼下又见他这样以权压人,不讲道理,索性辞去了官职,离开了钱塘。

    替“盗贼”作传

    施耐庵回到苏州,开了个学馆,靠教书为生。

    苏州是个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书场,说书的艺人们讲古道今,说起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一会儿悲哀,一会儿欢喜。施耐庵也常去书场,和小贩、市民们坐在一起听人讲书。他最喜欢听梁山泊英雄的故事。北宋末年,宋江等人在梁山起义的事,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编讲,流传很广。当时舞台上也经常上演李逵、燕青、武松等人的戏。

    有一次,施耐庵在一家书铺里,发现有不少手抄的话本(宋元年间,说书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中间夹着一本书叫《宋江三十六人赞》,书中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施耐庵如获至宝,立刻掏钱买下这本书。从此,他产生一个想法,要把梁山英雄的事,编成完整的一本书。于是,他就四处搜集材料,并且动手写了起来。

    有些朋友知道了,担心地对他说:

    “你写的那些英雄,都被官府称作‘盗贼’,替他们扬名作传,可是冒风险的事啊。”

    施耐庵坚定地回答:

    “我就是要写这些‘盗贼’为百姓申冤,杀贪官的事。当然,为了减少麻烦,我不会提今朝一个字。”

    为了一心写书,施耐庵关了学馆,请人依据《宋江三十六人赞》,画了三十六张人物画像。他把这些画像挂在房间里,每天仔细观察,用心琢磨,想象这些人物会怎样行动、说话。有时候,他还和画上的人物“对话”,人们常可以听见他一个人自问自答。

    写累了的时候,施耐庵就到酒楼茶馆去坐一会儿,喝上一杯酒或一碗茶,听人们天南地北地聊天,或者到戏园子看戏。他把人们的传说和演员的扮相、表演都用心记住,然后再把这些人物加以变化,写进书里。

    参加起义军

    在施耐庵的家乡,还流传着他参加过反抗元朝的农民起义军的事。有一次,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悄悄来找他,说:

    “我特来向你辞行,今日一别,还不知哪年哪月才能相见呢!”

    “怎么,你要出远门吗?”施耐庵问。

    “不,小弟要参加张士诚的起义军了。”

    “啊?你想造反!”施耐庵忍不住惊叫起来,“你可是个武举人呐!”

    原来,元朝末年,朝政**,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统治者。白驹镇一带的盐民在张士诚领导下起义了。卞元亨看到元朝不可救药,也加入起义军。他这次来,一是辞行,二也是劝施耐庵参加的。他说:

    “天下的人都不满官府,这朝廷还能长久吗?表兄还犹豫什么?”

    施耐庵虽然正在写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可从没想过自己要走上反抗的道路。他想起自己做官的时候受的窝囊气,觉得卞元亨说得很对,就点点头说:

    “好,这世道太黑暗,我也要逼上梁山了。”

    不久,施耐庵随卞元亨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军,当了军师。起义军接连打了胜仗,声势一天天壮大。可张士诚目光短浅,又缺乏能力,后来竟又投降了元朝。施耐庵非常失望,就离开了张士诚的队伍,回家乡去了。不久,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

    施耐庵亲身参加农民起义,这对他写反映梁山英雄的故事有很大帮助。

    写成《水浒传》

    当初,施耐庵开学馆的时候,有位从山西来的商人,把自己的儿子罗贯中送来,请他教导。施耐庵见罗贯中谈吐不俗气,又踏实好学,就收他做了学生。罗贯中也喜欢历史和文学,和施耐庵志同道合。施耐庵写梁山英雄故事的时候,每写好一回(长篇小说的一个章节),都和罗贯中一起,仔细推敲,认真修改。几年以后,施耐庵终于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忠义水浒传》,后简称《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歌颂了一百零八位起义英雄,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像“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花和尚鲁智深”、“浪里白条张顺”等等。

    作者: 218.198.167.* 2005-5-1 23:04   回复此发言9 施耐庵与罗贯中书中的故事十分动人,特别是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英雄人物,更使人敬佩,还有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故事,也特别精采。 《水浒传》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后来的小说、戏剧、民间文艺创作提供了经验,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杭州交友

    罗贯中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爱看戏,爱听说书。他的祖籍是山西,可他一直在杭州一带生活。

    罗贯中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但是一旦有了好朋友,他待人又非常真诚。初到杭州的时候,他人生地不熟,总是独自一人出入戏园和书场。

    在那里,罗贯中发现有个穿戴整齐的人,长得相貌英俊,比自己年轻许多。每逢他一出现,那些文人都朝他拱手,打招呼。

    时间长了,罗贯中知道这个人叫贾仲明。他写的传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剧本),句法细致精巧,一般人都不如他写得好。所以文人们敬重他,把他看作是首领。

    贾仲明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