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文革水浒评论选 > 评《水浒》作者的反动创作意

评《水浒》作者的反动创作意(2/2)

和时代背景,为抬高他的身价而制造舆论和气氛。——朝廷“权奸”当道,“忠良”出走,江湖“盗贼”丛生,这样的形势,是多么需要宋江这个“忠义双全”的人物来“治理朝纲”,“扶国安民”啊!后来宋江出场,策划投降,不仅瓦解了梁山起义军,还镇压了方腊的农民起义,终使天下重返“太平”。这难道不是歌颂了宋江这个投降派吗?此外,在前十七回中,写林冲、武松、鲁智深、吴用诸人,个个英雄了得,到头来一一归服宋江,那末此人的“才德”、“威望”就可想而知了。——就是这样,作者别有用心地组织了一连串若即若离的故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突出了宋江,宣扬了投降路线。

    歪曲、贬低造反派,并以此作对照,突出宋江,宣扬投降路线,这是作者用的另一手段。前面已经讲到,设置晁盖这一人物,写他“智取生辰纲”、上梁山造反等情节,主要是为了烘托宋江的“义气”,为他的上梁山创造条件。这么说,也许有人会问,不管怎样,“智取生辰纲”这些章节写得并不坏吧?其实,作者写“智取生辰纲”,把晁盖他们写得好些,把他们的行动写得引人些,才能让宋江“私放”他们,从而显出宋江的“义气”。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他们写成偷鸡摸狗之徒,所干的事又极其猥琐,而让宋江“私放”了,这就达不到作者预期的艺术效果了。但设置晁盖这一人物总的意图,是作为被谴责、被贬低的对象,来反衬、美化宋江,歌颂投降路线的。正因为这样,当写到晁盖在梁山泊“聚义”造反后,作者对他先是谴责,后是贬低,无不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

    作者主要是通过宋江的口来对晁盖进行谴责谩骂的。宋江背后骂晁盖“聚义”造反是“犯了大罪”,“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当面“婉言”谢绝晁盖留他在梁山泊一同造反的邀请,说什么“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表面看象是自诉苦衷,其实是辱骂农民起义。

    骂了还不解恨,又挖空心思百般贬低、丑化晁盖。宋江一上了梁山,晁盖便成了傀儡。每当晁盖要亲自带兵出阵,作者总是让宋江用“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便可轻动”之类的借口拦住他,使他显得庸庸碌碌,无所建树;而宋江则连战连捷,屡建奇功。这不仅借贬低晁盖来抬高宋江,还妄图向混入革命队伍中的野心家,指点如何用貌似尊崇、实则架空的阴险手段篡夺实权。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安排他死得很早,名字又不见于“石碣天书”,还让宋江自吹自擂地宣称:“自从晁盖哥哥归天之后,但引兵马上山,公然保全。此是上天护佑,非人之能!”所有这样一些构思,莫不借贬晁尊宋,来咒骂造反派违背“天理”必失败,宣扬投降派顺乎“天理”必成功。

    除晁盖外,作品也写了另一些造反派的正面形象,但同时又对这些人物作了严重的歪曲和贬低。这主要是妄想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歪曲描写,歌颂投降派,诬蔑造反派。例如,李逵一听到宋江夺了人家的女儿作压寨夫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砍倒了杏黄旗,要杀宋江,最后却落得个“负荆请罪”的尴尬结局。这既嘲弄了李逵的头脑简单,作事鲁莽,又赞扬了宋江的“光明正大”、“度量宽宏”。“菊花会上”李逵听到宋江盼望招安的滥调,便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踢翻了桌子;最后仍然免不了认罪服输。宋江喝了朝廷赏赐的药酒,自知不久即死,怕李逵再次造反,便把他骗来喝了这药酒。李逵得知后,反而表示:“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还要同他葬在一起。这些情节的构思,无非说明革命者不管多坚决,总不如投降派能耐,跳不出投降派的手掌。

    然而,过去的一些评论,却说《水浒》热情地歌颂并塑造了众多的农民起义英雄。根据以上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浒》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宋江,决不是农民起义的英雄,而是投降派。至于其他人物,如梁山起义的奠基人晁盖、不愿意投降的李逵等,由于他们在作品中,是作为宋江的对立面来陪衬的,他们的革命形象,无疑是被严重歪曲和贬低了。

    三

    《水浒》的主题既然是宣扬投降,那末,在情节的构思和安排上,对于宋江阴谋策降的事,作者就不能不很费斟酌。宋江窃取了起义军领导权后,首先写他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公开提出忠于朝廷的反动口号,推行投降主义路线。接着又组织了许多情节,评尽地写了三次招安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这主要在说明:一、“今皇上至圣至明”,因“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所以必须走他的宠妓李师师或和他“寸步不离”的太尉宿元景那样的内线,求他们从中疏通,招安才能成功;二、必要时,可以武力稍稍杀一杀“奸臣”高俅、童贯之流的气焰,排除招安的阻力;三、还要软硬兼施,同以“倒船偷御酒”的“活阎罗”阮小七、“扯诏谤徽宗”的黑旋风李逵为代表的革命派作斗争,用威胁责骂压他们的威风,用孔孟之道来磨灭他们的“野性”,以保证投降主义路线得以推行。《水浒》就是这样,让最高封建统治者“知道怀柔胜征伐”,用“一封恩诏”招得“及时雨”来扑灭农民起义的燎原烈火;为混入革命队伍的阴谋家、野心家立传,歌颂他们怎样改变路线,制造舆论,篡夺领导权;同时,还对广大读者大肆宣扬人性论,阶级调和论,以掩盖投降派的丑恶面目。

    宋江受招安之后,作者还大写特写了他率领旧部征方腊等事情,这无非是给宋江提供机会,去当“忠臣义士”(即皇帝的鹰犬),好让他“尽忠报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为他这个奴才涂脂抹粉,为他无耻的投降行径打掩护;同时还为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装点门面,并趁机恶毒诬蔑各地此起彼伏、蓬勃发展的农民起义革命运动。作者设计出“燕青秋林渡射雁”这一情景是大有讲究的。它预示着梁山好汉十之七八,在下一次征方腊的战争中即将伤亡失散。接着就写他们或死于非命,或残疾终身,或悟道坐化,或遁迹空门,或流落江湖,或远走外国。大大宣扬了万事皆由天定的宿命论,散布了凄凉悲观的情绪,妄图用此来冲淡阶级矛盾,瓦解人们的斗志。“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让“宋公明衣锦还乡”,这本是作者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最好结局。为什么不就此打住,还要让他服毒酒身亡呢?无它,不过是想通过死来塑造一个“忠义双全”、至死不渝的奴才典型;而最后以“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的荒唐情节结束全书,就把宋江这个地主阶级奴才进一步神化,还说明了他的被毒死,完全出于高俅、杨@①的奸计,重申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动主旨。

    鲁迅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凡是狐狸,尾巴终必露出”。(《鲁迅全集》十卷二一九页)不管《水浒》作者怎样巧妙地利用农民起义的题材,歪曲民间传说,惨淡经营,精心构思,制造假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关于评论《水浒》的重要指示,掌握理论武器,就能戳穿“画皮”,揪出“狐狸尾巴”,识破作者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意图,认清宋江这一投降派的丑恶嘴脸。通过评论《水浒》,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以增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自觉性。这就是当前评论《水浒》这一反面教材的重大意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一下加2厶平行再加一加日右加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