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章(1/2)

    魏太和三年二月六日,魏国天水郡上邽城。

    陈恭在辰时梆子敲响时准时迈出家门。他头上戴着一顶斗笠,身上穿的藏青色长衫有些褪色但洗的却很干净,腰间挂一个布包,里面装的是笔墨纸砚。陈恭仔细地检查了一下装备,然后将门锁好,推开院门走出去。

    “陈主记,您这么早就要出去啊?”陈恭对门的邻居看到他出来,打了一个招呼。

    “是啊,非常时期嘛。”

    陈恭也微笑着回答。两人停下来做了简短的寒暄,然后互相告别。在邻居们的眼中,陈恭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温文儒雅,接人待物都很有分寸;最重要的是他很安静,这是做为一个好邻居最为重要的条件。陈恭可比起那些每天晚上喝酒行令,喝醉了就击筑高歌的魏军武将们强多了。

    陈恭走到里弄的出口,两名穿着黑衣的士兵正守在那里,手握长枪,不时打着呵欠。陈恭将自己的木制令牌交给他们,同时主动打开了布包。一名士兵例行公事地望了望他的令牌:

    “陈主记,您这身装束,是打算出远门吗?”

    “今天在庄浪有个集市,马太守派我去收购一批骡马来以充军用。”陈恭解释说,其中一个士兵疑惑地问道:“季节不对吧,现在骡马还没生育呢。”陈恭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小声道:“可惜我的上司不知道。”士兵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挥手让他过去了。

    到了上邽的太守府以后,陈恭填写了一张差使单,写明自己将要去的地方以及目的,带着它直接去找太守马遵盖章。马遵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天水太守的位子上已经干了四年多,是个怯懦无能的高级官僚。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不仅没能阻止魏国内部的叛乱,而且因自己毫无必要的多疑而使姜维投靠了蜀国——这一失误所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要等十几年后才凸显出来——有人说他被朝廷撤换只是个时间问题。

    马遵拿起陈恭的差使单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嘟囔着说道:“居然派一名主记去做买马这种小事,朝廷也真是不分轻重。良俭啊,真是委屈你了。”

    “上邽乃是我国在陇右的要冲,充实军力实属当务之急。”

    陈恭低下头谦恭地说道,他是自从前主记梁虔随姜维流亡蜀国以后才得以补阙提升的,并不属于马遵的亲信。对于这位上司的好意,他不想做过份热情的回应。

    “哦哦……”马遵大约也意识到自己的位子已经时日无多了,表情随即黯然下去。他拿出印章草草盖在差使单上,然后叫陈恭退下。

    正当陈恭离开马遵的房间时,猛然间听到了一阵金属甲胄的撞击声。他回头去看,看到雍州刺史郭淮和几名护卫全身披挂整齐,迈着大步朝这边走来。陈恭连忙站到走廊旁边,深鞠一躬;郭淮路过陈恭身边时向他略一点头,然后继续朝前走去,黝黑瘦削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表情。

    上邽位于祁山以北的天水郡,是前往凉州的咽喉之地,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原本天水郡的治所应该是在西北方向的冀城,但那里距离前线太远。为了应付蜀军随时可能出现的进攻,魏军不得不将军事布防的重心转移到了离祁山比较近的上邽。于是这里成为了实质上的天水郡治所兼陇西地区魏军总司令部。

    目前负责西北地区防务工作的是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他年青时代曾经在夏侯渊麾下任中层军官,是个典型的军人,不苟言笑,作风严谨而朴素。

    自从第二次北伐结束后,郭淮一直致力于上邽的防御工作。他希望把这里建成一个进可威逼汉中,退可遏止蜀军在祁山军事活动的要塞。在他统筹之下,除了朝廷调拨的补给以外,上邽也通过政府与民间交易来筹措紧缺的物资。

    陈恭此次前往庄浪收购骡马就是出于军方的要求。不只是陈恭,太守府的其他幕僚也经常被要求去进行粮秣、木材、酒、布匹、铁、畜力等战略物资的筹集工作。为此很多人抱怨说郭淮把堂堂天水太守府当成了军方的后勤部门,据说郭淮本人对这一抱怨的回答是:难道你们不是吗?

    陈恭拿着单子来到司库处提了一百五十斛粟和二十匹帛,叫人把这些物资装载到预定的牛车上。在这个时代,铜钱只在名义上是合法货币,民间交易实际上只能以实物交换的形式进行。既然朝廷不能在经济上有所作为,那么底层的执行人员也只好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行事。

    庄浪位于上邽北方大约一百一十里,是陇西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关中向陇右地区输送物资的重要枢纽,人口规模比较大。于是它不仅仅是官方的补给通道,也吸引了很多西域和中原的商人集中在此地交易,逐渐形成了规模颇大的集市。

    从上邽后沿着官道东行,陈恭的车队大约花了五个时辰就抵达了庄浪地区。陈恭指示车夫将牛车停在庄浪西边一片开阔地里,然后带着一个负责记帐的度支前往城内。

    庄浪为了方便商旅进出,几年前曾特意改建过城门,所以城门与衢路看起来格外宽阔。魏、蜀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