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评书三国 > 第十五回 揣父书关平报平安 怀贼恨廖化传噩耗

第十五回 揣父书关平报平安 怀贼恨廖化传噩耗(1/2)

    却说关兴在北伐节节取胜的时候,奉了父命赶往西川去报奏捷音。尽管他身上带着关羽的书信,到处有人迎送,脚力又好,但是初次入川,路径不熟,又兼蜀道难行,免不了常走错路,好不容易赶到了西川的京都——成都。

    话分两头。刘备临殿,聚齐文武百官。左首里排着一行五只座位,是留给汉家五员虎将的专座,除了第一只荆襄侯关羽和第二只阆中侯张飞的座位空着,赵云、马超和黄忠都按序而坐。右首里就坐的是大汉军师诸葛亮,他仍像以前那样纶巾鹤氅,漫不经心地轻摇着羽扇。众臣都在等候汉中王上殿。

    “义结桃园三十年,鼎足三分汉王晋。灭贼欲进中原地,万民展颜普天庆。”刘备头戴五爪龙冠,身穿五爪龙袍,足登龙头靴,一步三摇,缓步从里面走了出来,在中间的座位上坐定。

    众臣齐上前参拜过,退到两旁,仍是站的站,坐的坐。

    “军师!”刘备问道,“二弟云长北伐,一月之内音息全无,孤甚记挂于怀。不知是何道理?”刘备想,关云长七月出兵,捷报频传:攻拔襄阳,刀劈夏侯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连连告捷。虽说其间也曾遭到魏将的毒箭,经神医华佗医治,不日便愈。后又战徐晃,擒张虎,斩乐琳,威风大振。就是在这些消息过后,从此中断了音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来报捷,也没人来告急。最后一封书信是九月底接到的,如今已是十一月中旬了,断了一个多月的联络,刘备岂不要着急!

    其实,这个问题诸葛亮不知思考了多少次,非但在想,而且早已派出了密探往各处去打听荆襄的消息和关羽北上的进展情况。对于关羽的北伐,诸葛亮有他自己的主见。他想:关羽坐镇荆州,最要紧的是以守为上。因为汉军取得东川未满一年,精锐未足,应该养兵蓄粮,以待北伐。尽管曹操暗结东吴,先取襄阳,关羽理当复取,然后回守荆州,一方面派人联吴,迫使江东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拒魏军于界外,不使曹操有回旋的余地。这就是他对汉室最大的功劳了。可他拔了襄阳,又兵渡襄江,重兵挺进樊城,听来节节取胜,成果辉煌,我总觉得荆州一日也不太平,东吴早晚要起不良之心,关羽就有顾此失彼之虞。我多次主张将长沙等四郡归还东吴,结好孙权,稳住吕蒙窥伺之心,刘备也答应了,可就是关羽不同意,自以为雄心不已,实际上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关云长样样都好,最不放心的是他的傲慢之心。为此,在他赴荆州时,我一再向他阐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意义,暗示他不要轻视江东,更不要与江东为敌,这是荆襄九郡长治久安的重要策略。前番已听说孙权命吾兄诸葛瑾到荆州与关羽说亲,这是江东对他的试探,如果成全了这桩姻缘,江东就不会贸然动兵。然而,关羽非但不允,反而将孙权辱骂了一顿,把诸葛瑾逐出了荆州。可以断定,关羽北伐越是功大,离荆州就越远,潜伏的危机也就越大。一个多月来,荆州消息全无,或许也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仅仅是孔明对政治局势的推断,至于江东什么时候会起兵袭取荆州,孔明也无法预料。归根结蒂,关羽在这个时侯北伐是不合时宜的,而孔明对于劝阻出兵也是无济于事的。直到火烧连营之后,刘备将汉室江山托孤军师,那个时候刘、关、张已相继辞世,诸葛亮掌握了汉家的全部兵权,孔明方才专心致志地北伐中原。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尚且使北伐遭到了很大的阻挠。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后出师表”上所写的:“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能逆睹也。”故而孔明在派出心腹探子时吩咐,若有荆州消息,一律先报军师府,不得走漏消息。今天刘备登殿问起荆州情况,孔明已将十月初八失荆州,十一月初七关家父子遭难,周仓等人尽忠的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他知道一旦刘备得知,必定丧失理智,两川民心未固,如何经得住这般大事。因此,十分平静地答道:“主公,荆襄屯扎精兵数十余万,君侯熟知兵法,料来无事。不必过虑。”

    孔明心中说道:荆州的人马全都丧失,关羽众将尽皆遇害。——这话现在是不能和你说的。孔明为什么不讲穿呢?事情很明显,一说破,刘备肯定要兴两川之军为关羽报仇,破坏了蜀吴联盟事小,若是曹操兴师伐川,刘备还有不败的么?这一败莫说三分天下无法保住,即便是立足之地也会败得一干二净。因此,只能暂且瞒一瞒,等到适当机会再提出来,或许还可以稳住他的心。

    就在这时,外面公子赶到。关兴仍然是来报喜的,他到汉王府下马,只见旗幡招展,轿马纷纷,守卫密密层层,一派森严的气象。关兴未见过大世面,只觉得这儿的府衙气势磅礴。将马拴好后,踏上前去。

    汉王府前的侍卫见来一个年轻大将,却是从不相识,本当要喝住,可一见他生着一张红脸,也是一副卧蚕眉、丹凤眼,好生惊奇。这班侍卫中大多是随刘备闯南走北时的心腹,与关羽都很厮熟,看到来人这副长相与君侯十分相似,就差一绺长髯就可与年轻时的关羽一般无二。因而不敢莽撞,上前拦住,好生问道:“将爷是哪一位?”

    关兴答道:“小将乃荆襄关羽之子关兴。有劳诸位通禀我家伯父千岁,关兴求见。”

    众军只知道关君侯有一个公子叫关平,而且是关家庄认领的螟蛉之子,一直随军在荆州。忽然又冒出个关家公子来,大家不敢相信。可眼前的这位与关云长长得这样相似,几乎不容猜疑,又使众军感到茫然。商议数言,便请关兴府前少待,领班就匆忙赶了进去。

    “禀大王千岁,府前来一红脸将爷,自称君侯之子关兴,奉父命到此求见大王。”

    这一禀,大殿上一片愕然,议论纷起。刘备起初也是一惊,继而想起了桃园结义时,云长似曾说起家有二子,时间长了,也就忘了叫什么名字。后因闯荡天下,据说关家遭受黄巾余党浩劫,杳无音息,从此抛妻别子,不知生死下落,只当他们都已不在人世。数十年来,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当年在关家庄收了关平为子,我还高兴了一阵,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思亲的痛苦。建安十七年,三弟翼德入川时相遇张苞,父子团聚。谁想到今日二弟也找到了儿子,天意不教二弟绝后,那真是一生中最称心怀的大喜事了。刘备当即传话相请。文武百官见汉中王满面红光,料定来者必是君侯之子无疑,也都喜气洋洋,瞪出了无数双眼睛,都想一睹为快,看一看关兴的模样。

    当关兴出现在大殿上的时候,刘备睁着一对贪婪的眼睛在他的脸上看个不住。心里想,张苞的长相与翼德一样,不料关兴竟与云长长得一模一样,要是长了几根长髯还有谁分辨得出呢?两旁的文武看了,无不暗暗叫绝,世上还真有这样的事?!刘备越看越高兴,不由得失声笑了出来:“嘿嘿,果然是我家二弟之子,孤之贤侄!哈……”

    关兴听得笑声,抬头看去,中间的这位身穿王家袍服的盯着自己看个不住,便料定他是汉中王刘备,便抢步上前,扑倒在地,“伯王在上,小侄关兴叩拜伯王千岁。”

    刘备高兴得热泪盈眶,急忙起身将关兴扶住:“贤侄且罢,请起。”说着,又仔细端详起他的脸来。

    “谢伯王千岁!”

    刘备起手扶起关兴,拭去眼角的喜泪,慈祥地望着关兴,就像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关羽一样激动,和蔼地问道:“贤侄,莫非已与汝父相聚?”

    “正是。小侄特奉父命至此报捷。”

    “贤侄何时到得荆州,一向何方营生?”

    关兴便将数十年来的经历细细地述说了一遍,最后道:“母亡之后,与弟关索寻至荆州,方才父子相聚。”

    刘备感慨道:“三十余年,饱经风箱之苦。这般天伦之乐,堪称世之罕闻。孤当设筵庆贺。”

    关兴道:“我等弟兄大难不死,与父亲相聚,皆托赖伯父之洪福。”

    刘备见关兴这般知书达理,心中愈加喜爱,对着两旁笑道:“大汉可兴,大汉必兴!众卿以为如何?”

    文武齐声道:“是啊,君侯得此佳子,北伐必成大功。”

    刘备又问道:“贤侄,既从荆州到此,汝父定有言语寄赠与孤。”

    关兴这才想起父亲的书信,忙从怀中掏出呈上:“家父书信在此,请伯父亲阅。”

    刘备接过书信拆而视之,上面表奏了荆州将士北伐之功,奏请汉中王嘉奖,对自己却一字不提。阅毕,递与孔明。孔明一边看,一边暗自伤神:这封书信已经来迟了,不须多少日子,荆襄必有噩耗传来,到那时也就不是笑,而是要哭了。孔明递回书信,佯装笑脸道:“幸遇,幸遇。理当嘉赏三军!”

    刘备要紧关照关兴:“贤侄,军师在此,速速上前见礼。”说着将手向孔明一指。

    关兴早从父亲口中了解到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心目中已将孔明拜为神人。此时一看,身披鹤氅的孔明竞然是这样年轻,与己也相差不了多少年纪,更是敬佩几分,忙不迭又行了一个大礼,“军师在上,关兴拜见。”

    孔明亦起身相扶,“公子年少英俊,果然有君侯之风。请起。”这句话听来很是自然得体,但孔明却有说不出的哀伤,故而用此双关语,意思是说关羽已亡,又添了关兴,虽然面貌相合,但愿公子不要步君侯的后尘。

    刘备见关兴拜罢孔明,又吩咐道:“汝家四叔在此,上前见礼。”

    赵云的大名天下尽知,关兴在隐居时已听得师父胡松极尽称道,真个是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此时顺着刘备的手看去,但见坐着的一员老将,须发尽皆染霜,头顶白银虎头盔,身披白银虎头甲,外罩银丝战袍,足登虎头战靴,却是精神饱满,鹤发童颜,神采奕奕,英武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关兴扑身便拜:“四叔在上,小侄拜见!”

    赵云一向宽厚诚实,见到了关兴已是兴怀大开,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及见关兴拜,旋即扶起道:“侄儿,汝父与我有半师之谊,云之刀法皆由汝父传授,不必行此大札。想必侄儿已尽学家传刀法?”

    关兴想,我与父亲相叙不到一天,就被遣来川中,哪有这么快就尽学家传刀法呢?说来渐愧,家传的刀法莫说一点都没有学到,连看都没有这点福份。便道:“小侄至军中只有半天,家传刀法未及所见,日后还望叔父点拨。”

    刘备忙道:“汝家四叔有功于汉,汝当以父礼事之。”

    “谨遵伯王之命。小侄再拜四叔。”

    “不必客套,云当悉心传汝关家刀法,不负千岁之嘱。”赵云从此便成了关兴的师父,将平生所学关家刀法全部教授与关兴。

    拜毕赵云,又拜马超,再拜黄忠。最后向大殿上的所有文武行了一个总礼:“众位先生,列位将军,关兴乃村野武夫,若有不知礼度之处,多多责罚见教,在此有礼了。”

    文武见刘备这般欢喜宠爱他,谁敢不恭。“公子少礼。好说,好说。”

    刘备见到了关兴,早把牵挂云长的忧虑化为乌有。遂传旨:“退殿。”

    大家都知道刘备一时高兴,要与爱侄饮酒叙话了,纷纷告退。果然,刘备对关兴道:“贤侄,随孤内殿叙话。”

    “伯王请。”

    刘备带了关兴到里面,命人治下美酒佳肴,对面坐定。刘备欢喜不过来,只是上下看不够。——是啊!还是让他多看看关公子吧。今生今世你再也见不到关羽了!这好像是天意安排去了关羽,又来了个关兴。——打量多时,又取一柄万刃宝刀赐与关兴。关兴又拜受了万刃刀,再三谢恩。二人在内殿饮酒,自然有一番家常话说不完,这且不提。

    却说孔明退殿回到府中,密差心腹去请来了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谡、马岱等十余员上将以及几位高级谋士。无多时,众人皆到,各各坐定,孔明方才开口道:“众位,关兴到此,尔等作何感想?”

    众人齐道:“北伐大胜,挺进中原指日可待矣。”

    孔明截住话头道:“不然。亮闻传谣,君侯北伐,乃中江东吕蒙之计,如今荆襄已失,谅君侯危在旦夕,不日便有关报。未知此言是真是假。”其实已经得报,诸葛亮只是推说传谣。

    众人一听大惊失色,都道:“恐是道路之言,以乱视听,未可深信。”

    文臣谯周想,我也听得这等风声,只是没有关报,不敢启奏汉中王。如今军师说出此言,便非讹传。因此道:军师之言,实非无稽之谈。下官闻及已久,心诚惶恐,未敢轻启,免乱军心。”

    有人一证实,大家便不敢再否定,尤其孔明请他们到来,更非胡猜乱疑,其中必有道理。名这便如何是好?”

    赵云起身道:“军师,既是有此传谣,想必无风不起浪,待云领兵出川,赶往荆州,打探虚实。若果有此事,云一枪一马杀尽吴儿!”赵云一时怒起,便顾不了自己的性命,耍起昔日长坂坡的威风来。

    马超亦然奋身而起:“待某与子龙同领兵马前往,夺回荆襄,荡平东吴!”

    孔明想,人已死了,去有何用?我今日召你们到此的目的并不是要去与东吴厮杀,相反要你们帮我一起劝阻刘备兴兵,保存大汉的实力,维护蜀、吴的联盟。因此说:“二位见义勇为,亮深钦服。然荆州若失,尔等去则何用?”

    赵云一听孔明的这番话,马上明白了这不是谣传,而是事实,心情立刻平静了下来。因为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局势已难挽回,头脑一热,非但救不了关羽,还有可能危及两川,这可不是靠一枪一马能够了结的事。因而问道:“军师,莫非果有其事?”

    孔明对他会意地看看:到底跟了我十几年,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片刻间就平静了下来。便对大家说:“荆襄九郡尽失,君侯困守麦城数日,终因粮草不济,突围途中,误入吕蒙埋伏,父子双双遭擒就戮,周仓自刎,王甫堕城,赵累战死,关西汉、校刀手尽皆陈尸沙场,四十万军马非降即亡:亮得报已数日矣。”

    文武闻言,无不惊骇,一时间垂泪的垂泪,叹息的叹息,面面相觑,心情万分沉重,犹如晴天惊雷,天塌地陷。个个为之不平:这样一代名将,遭江东吕蒙暗算,公道何在!大家恨不得立即请军师出兵,踏平江东。赵云只是暗自伤神:果不出所料,军师已知数日。然而蜀道难行,路隔千里之遥,纵然兴师,亦为时已晚。马超性烈,忍不住大呼道:“军师早知此信,何不早言?某不吝七尺之躯,愿领一旅之师,夺回荆襄,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孔明见文武这般情景,暗思道:既要劝阻主公兴兵,便当稳住文武之心,晓以伐吴所致不利之情,才能同心协力保住三分天下。说道:“诸位休急,且听亮细述当今天下局势。主公坐镇西蜀,与魏、吴共分三分天下。操据中原,久有篡汉之心,心实不甘。东吴据长江之险,今窃取荆襄乃料中之事。若兵进东吴,迫其与操合兵,则两川有复失之危。主公能取西蜀,皆因‘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故,军情大变。主公定欲悉起两川之兵以向东吴。若曹操攻其后,腹背受敌,两川何以自守?纵观汉室大业,切不可以小失大,还请诸位助亮共谏主公休起刀兵,徐图良谋。”

    孔明这番道理使多数文武真相大白,再将前因后果细细一琢磨,觉得军师深谋远虑,胸怀大略,言之有理,不再多言。但也有少数文武,尤其是黄忠、严颜等人认为军师处事太软,失了这许多人和这许多地,再按兵不动,太便宜了江东,此恨难以消除,仍主张出兵伐吴。

    正在争论不休时,闻得汉中王府中三声炮响。众文武马上意识到这炮声将给主公带来骇人的噩耗。孔明当即与众人道,不必多言,一切都要为大业着想。保存实力,为的是今后北伐中原。因为大家都已明了,免得七嘴八舌,反而要将事情闹大,那就更不可收抬了。——这个“诸葛亮会”开得及时。——说罢,带着文武出府,往大殿上而来。

    刘备与关兴正谈到酣处,有说有笑,甚是欢洽。忽儿听得殿前“咚……”一阵雨点般的鼓声,顿然慌了手脚,忙命人打听,报说伊籍、马良殿前击鼓,正不知为了何事,急令升炮坐殿。

    击鼓者正是荆州来的二位大夫,今日赶到成都,正值刘备退殿,故而等不及命人通报,直闯汉中王府,提起鼓捶一连击了十多下。殿上击鼓有规矩:临殿三下,退殿四下,所谓前三后四。二人心急,也顾不及这些规矩,大敲特敲起来。此番入川报信,一行三人,怎么不见关索?原来关索人虽进川,心系襄江的父亲,时刻惦念着父亲的安危。本来从家乡起到襄江营中已感力乏,加上一路之上行走艰难,又兼心神不宁,睡眠又少,患了脱力伤寒,病倒途中。幸在鲍家庄上,庄主鲍员外闻说是君侯之子,便将他留在庄上请医治病。关索这病来得厉害,险些送命。幸得鲍员外及时用药,精心护理,才使大病平缓下来,可再也不能赶路。伊、马二人不敢耽误时日,匆匆赶到成都。

    文武上殿,刘备坐定。礼毕,传伊、马二人进见。

    伊籍、马良踉跄上殿,伏地奏道:“大王,大事不好!”

    伊籍年岁大了,又是急,又是气喘,讲了半天还是这么一句话。马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