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千古云长(2/2)

方大将吴兰,迫使张、马暂时撤军,但显然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曹仁辖区内的宛城,也时有变乱,尚需征南将军分兵进剿;为了对付东吴潜在的偷袭,合肥防区也需要大量驻军。不久,追随曹操三十多年、与曹操有骨肉亲情的夏侯渊又在定军山阵亡,曹操亲征汉中又不利,汉中事实上已归刘备所有。虽然爱子曹彰在北方大敲得胜鼓,但南面的失利,尤其是大将于禁的投降,仍给曹操心理上带来重创。曹操在回想"知于禁三十年"的往事时,云长当年阵斩颜良、挂印封金的种种业绩难免会浮上心头,并使他机伶伶地打一冷战。这样,当曹仁频频告急,不少原来臣服曹操的城池也开始向关羽作投机性归顺时,曹操有点胆怯了。平时住在原袁绍老巢邺城的曹操,为了躲闪关羽的锋芒,脑子里盘算起是否该把首都从许昌迁到邺城来。

    养虎贻患,想到自己当年先后放走了刘备和关羽,曹操不可能没有后悔。显然,当时阻止部下追杀关羽时,曹操并没有想到关羽会有今天(当然更不会想到后人会无中生有地编派出一段"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他想得更多的只是如何树立自己一代雄主的恢廓气度,因而袍袖一抬,"彼各事其主,由他去吧。"现在,由关羽掀起的战争风云,堪堪就要遮蔽了曹家城楼。他知道张辽可与关羽一战,但张文远平素与云长义气相投,惺惺相惜,常通音讯,让两人在战场上翻脸,曹操固然无比信赖张辽的忠诚,仍觉得此事不妥。何况,日后对付东吴孙权,少不了还要请这位荡寇将军出马。另一位可与云长一敌的大将徐晃,刚刚在西北面协助夏侯渊和张郃,军队尚须休养生息。唉,偏偏徐公明与云长也有着不坏的交情,为什么自己最堪重用的两位大将,与云长都交谊非浅呢?这更让曹操对关羽刮目相看,他知道关羽的习性,极端傲慢,对士大夫尤其不敬,能入他法眼的,全中国都没有几位。

    几乎与此同时,东吴方面也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为了筹措军粮,关羽曾擅自从荆州隶属东吴境内的湘关收取大米。这给了孙权一个不祥的信号:一旦关羽在与曹军作战中得以扩张势力,他很可能进一步霸占荆州全境。倘如此,由于荆州牢扼着东吴的上游,整个东吴防线,就将暴露在关羽水军"顺流而东"的攻击面上。

    这一刻,关羽威震华夏,呼风唤雨,勇不可当,他睥睨万物的孤傲品性也同时臻于顶点。

    曹操并没有迁都,"迁都"其实只是一个刹那之念,从来不曾真正实施过。何况阴骘的司马懿当时就表示反对,他主张联络东吴,让东吴暗地发兵,这一计谋为曹操采纳了,结果也奏效了。事实上后来当曹操决定亲自带军支援曹仁时,他再次遭到部下的劝阻。部下的建议大致是:曹仁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遣徐晃出马就足够了,主公若一定要自领大军出征,也不必急急加入战团,但远远观望,就足以收到鼓舞曹仁、威慑关羽的目的。

    这样,我们发现,就在所谓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他其实仍然只不过微微掀起了曹操袍袖的一角,并没有使曹操的智囊团闻之色变。徐晃带着一支仓促组建的军队出战了,这一仗徐晃打得非常漂亮,以被见多识广的曹操称为"将军之功,逾孙武、(司马)穰苴"的胆略,突破了关羽设置的道道营垒。据说,徐晃与关羽在战场上相见时,曾非常友善地互道别情,互剖衷肠,极重朋友义气的关羽正想着"我怎么可以与徐大哥交手呢",忽听徐晃大喝一声:"得关云长头者,赏金千斤。"关羽大惊,"大兄,您这话咋讲?"但见徐晃目光如电,朗声回答:"抱歉了云长,我必须先国家后兄弟。"徐晃这便抡起大斧,虽没径自朝关羽劈来,宣战之势已溢于言表,关公只能仓促提刀应战。因为谁也横不下心来,所以两人都避免正面交锋,但这一仗,确是以云长败北而收束的。不然,曹操事后也不会迎徐晃七里,为他大摆庆功宴的。

    有充分证据说明,关羽虽满肚子瞧不起孙权,孙权也没有把关羽太当一回事。孙权的部下吕蒙更不怕关羽,倒是关羽对吴下阿蒙颇为忌惮,以至为了诱使关羽放松荆州的戒备,历来多病的吕蒙还得再装一回病,回家休养。这就是说,虽然孙权感到了关羽的威胁,但这反而促使他下决心灭掉关羽,收复荆州。我们说不清是曹操先要求孙权帮忙,还是孙权主动向曹操提出了偷袭关羽后方的建议,就算他们英雄所见略同罢。

    关羽的麻烦大了。他不知道,人们只是愿意敬重他,却不愿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关羽刚愎自负的习惯,不仅为军师诸葛亮熟知,也已普遍被他的敌手视做可供利用的突破口。曹操与孙权这两只巨螯,开始向关羽合拢。

    相比较而言,为谋求后发制人,我们发现东吴人特会装孙子,做低姿态,麻痹对手,以求在战场上毕全功于一役,这是东吴人最惯用的计谋。后来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当时尚藉藉无名的东吴将领陆逊,对关羽的真实看法如下:"关羽自负其勇,盛气凌人。最近颇建大功,遂加倍骄狂,一心只想着北上向曹操挑战,根本不把我们东吴看在眼里。"为此,陆逊精心算计了对付关羽的谋略:甫一上任,他便给关羽发出一封充满仰慕之意的信……可以想见,得信后的关羽会照例轻拂那一把拂拂动人的美髯,一边把信交给部下传阅,一边放松了对东吴的戒备。"大意失荆州"的心理种子,自此被种下了。不多久,长江上出现了一支商船队,吕蒙精选的战士皆腰藏利刃,一身商贾打扮,不动声色间,就将关羽设在江边的岗哨一一摸去。

    关羽是在完全蒙在鼓里的时候,失去荆州的。

    他手下两员副将,还主动为吕蒙开启了城门。南郡太守麋芳和将军傅士仁,虽然长期来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但现官不如现管,由于此前在后勤保障方面未能悉如关羽的尊意,关羽出征前对两人扔下了这样一句狠霸的话:"看我回来收拾你们。"与其等着被关羽收拾,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向东吴投降,把荆州献给吕蒙。结果,吕蒙之得荆州,几可说是兵不血刃。

    荆州人民对吕蒙精神上的归附,竟也同样顺利。占领军与被占领者几乎在相见的第一天,就亲切拥抱起来。

    陈寿曾用这样两句话概括关羽和张飞:"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死于部下之手的张飞,固与"不恤小人"有关,而云长末路,则恰好说明了他对士卒百姓的所谓"善待",还远欠火候。吕蒙入荆州后,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施行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还主动遗衣赠药,俨然一派子弟兵的架势。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竟还用"道不拾遗",来说明荆州城内的治安状况。呜呼,关羽在荆州多年的劳绩,弹指间即被吕蒙一笔勾销,民心所向,已使关羽突然间无家可归。与此同时,被关羽俘虏的曹操大将于禁,也被吕蒙救出大牢;关羽府藏财宝,吕蒙纤芥未动,静待主上孙权前来验收。

    关羽除了派人不断向吕蒙打听城内动静外(吕蒙客客气气地有问必答,厚待来使),脾气好得竟压根没想过再去把荆州抢回来。他向麦城走去了,不知怎地,这位不可一世的神武将军变得极端意气萧索,他在城头插上一面白旗,暗地解散了军队,只带着十几号人,个个衣衫破败,向着孙权已预先设下埋伏的地点宿命地走去。让一个兵镇一州、威震四方的成名大将被迫解散兵士,必然有其隐情。由于关羽士卒的家属都在荆州,他们了解到的情况已使自己无法再有任何斗志:家属们在吕蒙统治下所享受待遇之好,竟大大超过平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当时已病体支离的吕蒙,在走向大限前给同样末日临头的关羽上的最后一课。

    性格即命运,极端兀傲与极端颓唐,本只在旋踵之间。关羽的失败,原与"大意"无关,实在乃是个性使然。

    最使关羽颜面无光的是:曹操突然间已没有取关羽人头的兴致了,当关羽因荆州失守而被迫放弃围攻樊城,急速撤退的时候,曹操的信使鞭着快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曹仁面前,严禁曹仁从后掩杀。也许,这是曹操的外交手段,他故意要让孙权立此一功,以使吴蜀交恶,瓦解吴蜀联盟。有识者认为,在徐晃当初打破关羽"露重飞难进"的重重营垒之后,曹操纵不假手吕蒙,也能击败关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曹操对关羽确实心存厚爱,不忍心在他困败时背后放出飞刀。

    孙权杀了关羽之后,立即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毫不犹豫地下令:以诸侯的规格,厚葬关羽。两人都是做给刘备看的,孙权想显示杀关羽完全是曹操的主张,曹操的回答是"不"。

    曹操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刘备把帐算到了孙权头上。

    西蜀成了最大的输家,因为急于替兄弟复仇的刘备,在接下来的吴蜀彝陵之战中,遭到了更加惨重的失败。

    结果,孙权笑到了最后。

    这一切,皆缘自关羽将星的骤然殒落。

    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忠勇双全、有情有义的美髯公相比,我这里描画的关羽,毋宁是让人扫兴的。对此我深感抱歉,何况我也同时认识到,试图看清关羽其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关羽的性格有多么复杂,而是他的头顶上缭绕着民间历千百年而不衰的袅袅香火,遂使他永远裹着一件迷雾的大氅。神化是歪曲的前奏,敬畏是误解的始基,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不同的目的,或高明或拙劣地为关羽人为添上种种细节,时格势禁之后,就会使梳理不胜其烦。就以民间"关羽斩貂蝉"为例,由于我们根本不清楚三国时期是否真有貂蝉其人(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中,我们既找不到一根貂毛,也觅不到一尾蝉翼),这事便不知因何而起了。就假设有貂蝉其人,就假设关羽和貂蝉还有缘相会,当然时间在白门楼缢杀吕布之后,我仍然不清楚关羽凭什么要斩杀这样一个有大功于汉家天下的绝色女子,这又能给我们的英雄增添多少豪迈呢?

    中国古代的民间思维方式,确实常会搀杂些非常混帐的观念,对此我们只能置之不理。

    关羽的幸运在于他被成功地归结为某种英雄典型,关羽之使今人感到乏味,亦正在于他遭到该种英雄模式的捆绑。人们一面赞美他,歌颂他,供奉他,一面却又浑然不觉地使他陷入单调和程式化之中。他成了民间朴素英雄心理的牺牲品。

    然而罗贯中仍然是值得感谢的,他所塑造的这位英雄,就艺术形象而言,堪称登峰造极。我觉得单单玩味小说中"温酒斩华雄"那一段,已足可使关羽不朽。这场厮杀虽属虚构(不然也无法解释袁术"术生年以来,不知天下有刘备"的话了),但其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战争鼓点,千载之后犹在每一个读者头上咚咚作响。我们不妨重温一遍: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一段,寥寥仅278字,不仅勾画出袁氏兄弟和曹操的性格,还使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刹那间栩栩如生。谁能测量出在云长"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这八个字中,蕴蓄了多少英雄豪情呢?(附带提一句,军衔为都督的华雄人头,实际上是被孙坚割下的,当时真正与董卓军队正面抗衡的,也只有孙坚)。

    "青史对青灯","赤心如赤面",这样一个云长即使不符合历史真相,但首先是能够让人心潮澎湃的。

    我们就享受这份心底的澎湃吧:一个赤面长须提大刀的人物,一个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个为了恩主不惜放弃眼前荣华、虽跋涉千山万水而不辞的人物,一个竟能使自己贵为帝王之尊的兄长宁可不要江山也要为之报仇血恨的人物。此外,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他也许还是一个"作画铁笔强"的画家,虽然,他的作品一幅也没有留传下来,正如我们也读不到他一字半句遗文。

    他的魅力既无可怀疑,又影影绰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