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玄而又玄的英雄(2/2)

"的经历,他的英雄气概则尤其反映在不顾妻子死活上,刘备妻子失陷敌手的次数,我已懒得统计。先曾为吕布所虏,后又落入吕布部将高顺手中,后再为曹操所虏,再后又为赵子龙所拚命搭救……这标准若放在今天,我肯定刘备连竞选州长的资格都没有。

    "要认识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交什么朋友。"我们且循着这句西洋谚语的指点,看看刘备的交游如何?这得先交代一下背景。

    东汉末期,作为多年封建割据的自然结果,士族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也日见彰著,豪门阀阅可以轻易左右时势;与此同时,社会上盛行起品评人物的风习,任何想跻身主流社会的人士,都希望先赢得一块较好的口碑。就像今天社会生成了一种名叫"股评家"的奇怪行业一样,当时的社会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一种专吃开口饭的家伙,他们的职业就是品评人物、月旦士林,在茶余饭后对社会中人指指点点,说这个该干什么,说那个不配干什么,便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的家也因此具有某种巴黎十九世纪贵妇沙龙的特征,成了各种流言蜚语的集散地,成为人才聚集、发布的园地。这类人中以桥玄、何颙、许劭为代表。曹操年轻时为了从许劭(字子将)口中讨到一句评价,不惜采取胁迫的态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这位许子将每月都要更改品评的主题("月旦"二字即由此而得),有次去某郡任职,竟吓得当地有点头脸的人齐刷刷地"改操饰行"起来,唯恐被他的金口一喝斥,把个大好前程拗折了去。我们试着看看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他们大多投靠曹操前已在这场声名竞争中有所斩获,如荀彧即被南阳何颙赞许为"王佐才也",贾诩则被目为"有(张)良、(陈)平之奇",钟繇少年时即被人看出"有贵相"。此外,曹操的众多武士大多也非出身泛泛,曹操在接纳他们的同时,往往也能将他们随身携带的千余名家将整编到队列中去。

    现在可以试着摆摆刘备手下将士的谱,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他们在投靠刘备之前,几乎没有一个有资格让别人说一声"久仰"。刘备青年时代结交的多为商贾布衣(后者即刘备自称的"白身"),考虑到两汉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如中山巨商张世平、苏双之类,即使家资累万,仍然位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底层。"兵子"张飞,不管是否屠夫出身,其为士大夫(如名士刘巴)所不屑,则毋庸置疑;关羽追随刘备前乃一亡命之徒,与刘备鞭挞督邮后的命运正相仿佛,显然还没有来得及在江湖扬名立万;赵云无疑也是一个下层武士,他的家乡常山真定处在袁绍所辖的冀州,在名士纷纷向袁府鱼贯而入的当时,赵云不依袁绍,反投向幽州粗人公孙瓒,难怪连公孙瓒本人都将信将疑,一直不敢重用。他如东海糜竺及简雍、孙乾诸人,在江湖上都无甚名头。说到公孙瓒,这位早年曾与刘备一起游学于大名士卢植的老友,实在也粗犷得狠。这人在今天也许会成为一个男高音歌唱家,他嗓门很好,也特会招摇,不仅自己好骑一匹无一丝杂毛的白马,所带兵士也一律骑白马。但这位白马将军显然与"白马非马"论的创立者、先秦形名大家公孙龙子没有任何瓜葛。公孙瓒实在可说是天下名士的头一号天敌,他手下不仅清一色全是武夫,结交的也多为社会闲杂人员,如卜师、缯贩和行商,而对所谓"衣冠弟子"则视若寇雠,甚至不惜将他们斩尽杀绝。公孙瓒常与下层人物拜把子,刘玄德同样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公孙瓒与刘备最大的不同,看来倒是在乎运气,即虽然两人都热衷于结交下层人物,公孙瓒结交的都是些"庸儿",刘备却鸿福齐天地一上来就找到两位堪称"万人敌"的铁杆兄弟。不然,真不知道像公孙瓒那样被袁绍逼得先杀尽妻儿、再引火**的悲惨命运,会不会同样落到刘备身上。毕竟,刘备除"天下枭雄"的名声外,他还曾被人称为"老虏"、"雄人"或"老革。"----我们知道骂人话中一般总会夹杂些真情,比如三国第一号臭嘴祢衡当初骂荀彧"可使吊丧问疾",毕竟也没有忽略荀彧长着一张美男子的脸。

    刘备谈不上是个文化人,他在荆州呆了十年,几乎不曾和当地名士有过接触和交往,比如那个被曹操认为比荆州更重要的大名士蒯越,几乎始终与刘备话不投机半句多;号称"南州士人冠冕"的庞统,也曾长期遭到刘备的冷淡。刘备阵营里第一个勉强算得上名士的徐庶,说穿了也是个强蛮横暴的刚烈汉子,"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这算哪门子名士呀,瞧着倒与曹操手下猛将典韦有点相似了,典韦"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好在徐庶的性格里还有神话中斩蛟者周处的一面,愿意幡然醒悟,从此做一个读书郎。他曾试图接近荆州社交圈,但显然不太成功,于是便晃晃悠悠地向襄阳郊外走去,没留神便撞上了那个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不管诸葛亮如何与众不同,卧龙岗仍然距当时荆州的主流社交圈很远很远。事实上正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有着与别种名士完全不同的风格气度,他才敢于硬着头皮三上卧龙岗。----套用今天的术语,刘备或许有那么点"社交恐怖症"。

    三国时人如果想在介绍自身时摆点谱,通常总会量出宗族招牌来。刘备作为汉室飘零在长城脚下的一缕幽幽余绪,显然入不了"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兄弟法眼,所以他干脆避而不谈自己的父亲祖父,开篇即从去今三百多年的所谓"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谈起,实在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不管道理听上去多么强横,只要持之以恒,看来仍有可能收到奇效。事实上刘备甚至在不必插入身份介绍之时,仍会习惯性地搬出自己那"幽情苦绪无人问"的身世出来。当初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一面推托,一面仍不忘先缀上"备虽汉朝苗裔"六字。你且试着咋咋那个"虽"字,与《西厢记》张生在红娘面前自称"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未曾婚娶"中那个"并"字,何其相似乃尔。当时红娘就对张生娇斥道:"谁问你来?"我们也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拿住刘备:"谁问你来?"没人问,刘备只是喜欢这么自说自话而已。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曾说:"世袭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他自然会比较为人们所爱戴。"刘备显然深明此理。可见,他的确是心比天高的,虽然在曹操眼皮底下效老农种菜,作为一种阴寒的韬晦术,实在也做作至极,我至今都不清楚,曹操是真被他蒙了过去,还是以一种猫玩耗子的心情看刘备种菜好玩,所以暂时不想戳穿。须知无论曹操还是他手下那几个多智的谋士如郭嘉、程昱,都曾把刘备的枭雄本色看得如小葱拌豆腐。只是不想给世人留下害贤的名声,郭嘉才反对程昱"把刘备杀了"的建议。据《世说新语·世鉴第七》,曹操后来还曾向一个名叫裴潜的人了解刘备的才能,裴答道:"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我认为,三国时代除袁术外,最热衷于做皇帝梦的,也许正是刘备本人,只不过他并不想改朝换代,使江山改姓罢了。他那始终不渝地赋予自己姓氏以汉室正宗的劲头,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了。记得文革时期有一个父亲因为给三个儿子分别起名"爱国"、"爱民"、"爱党"而大倒其楣,这三个名字孤立地看虽然都挺棒,但被好事者一捏合,立刻就成了"爱国民党"。那么,依据这一套影射法,刘备给两个儿子分别起名"刘封、刘禅",不是好事者,不也能看出底里消息吗?"封禅",那可是只有秦始皇、汉武帝之类皇帝中的帝王才能行的祭祀大典呀!

    如果说刘备待人谦和有礼,那么,即使撇开他在妻子面前毫无绅士风度的作派,他要求关羽、张飞整日像帝王身边的侍女一样站在身后,就好意思吗?那样两个威猛汉子,竟会安于当着众人的面在刘备身后傻站一天,且毫无厌倦,张飞就一点也不暴躁?老实说这幅构图虽然史书上凿凿有据,我却始终没敢看懂。

    说刘备仁恕有礼,有情有义,也并非无可挑剔。白门楼上吕布命悬一线之际,请求他替自己美言几句,刘备为什么要用那么一句话把吕布往坟墓里赶呢?"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我想,虽然掌握吕布身杀大权的乃是曹操,但吕布如果也像关羽那样有一缕夺命魂的话,他肯定只会向刘备索命去。考虑到吕布曾不止一次救过刘备的命,所以刘备这段历史台词,实在值得我们另眼相看。

    说刘备为人正直坦率,连死护着他的罗贯中也未必全部当真,不然也不会引出鲁迅先生那句著名评语了:"欲显刘备之长处而似伪。"看看他摔阿斗时的表情吧,看看他在张松献西川图前那套灵活运用欲扬先抑法的权术吧,最粗心的读者都会觉得,刘备此时的阴险,实在可与曹操一争短长。

    想到刘备,我会本能地想到水浒寨里的那个山寨王宋江,你说及时雨宋公明除了哥们义气,究竟还有哪些能耐呢?我的体会是,历史上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充满阳刚豪情的项羽式英雄外,也历来不乏阴柔功夫了得、善玩太极推手的猫头鹰般的英雄,他们面露蔼然之相,却机心难测。刘备之前的汉高祖刘邦,及再往前追溯的越王勾践,无疑都是此中翘楚。我们知道今天不少黑社会头目,不是也经常穿着丝质睡袍,将阴谋与凶杀掩映在一派可掬笑容中吗?刘备的阴阳功夫无疑修炼到了相当火候,只在临死前才稍稍漏泄了些微消息。刘备遗嘱要求儿子多读读申不害、商鞅的著作,"揽申、商之法术",这正是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于是我们突然发现,刘备与曹操原来挨得这么近。

    "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这句颇能代表一般人见解的评价,当时就曾遭到这样的反驳:"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可见,"能得人死力",当是刘备高出众侪之处。在识别和使用人才上,刘备具有一种杰出的眼光,通过魏延和马谡的例子,与诸葛亮比较,刘备更显示出非凡的"将将之才"。

    我们最后来看看刘备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吧。世上并无刘备集,这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大概也没有戎马赋诗的习惯。约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58岁的刘备给当时奄奄一息的汉献帝上了一封不可能有任何用处的书,我们正可把它拿来当做刘备的自我评价:"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之内,否而未泰,惟尤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民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通权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卷三十二》。

    这篇会给今人带来一定阅读障碍的东西,归纳起来不外这样几层意思:首先,他给傀儡皇帝加上了不少空洞无物的赞语,以便为自己添上同样多的赞词;其次,他再接再厉地将自己虚构成一个匡复天下的英雄;最后,以先斩后奏法,为自己自封的汉中王头衔寻找"不得不如此"的借口。这里面最可笑之处在于:对于所罗列的衮衮群凶,刘备并无寸功剿除之力,却将那个几乎凭一人之力"扫除寇难"的曹操,指摘为窃国大盗,这不太离谱了吗?

    曹操有很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不能像刘备这么来。

    临终前的刘备,百感交集。对东吴的惨败,显然会为他评价自己一生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何况,他的病大概也有些时日了。晋人葛洪在所著《神仙传》中怀疑刘备死于强烈的悲忿和耻辱感。

    在健康的时候,每天站在镜子前,刘备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能看到他的背影,着一件玄色的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