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挺经 第二章(2)(2/2)

藩的大志就是他《年谱》里讲的“澄清天下之志”,就是经邦济民,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最高的理想追求。他澄清天下的大志是逐渐形成的。20岁以前,虽然跟随父亲勤奋读书,但曾国藩没有太大的志向。1830年,父亲认为自己的才智不及儿子,于是便送其到衡阳汪觉庵先生处学习,一年多的时间,曾国藩眼界大开,志向远大,改号“伯涵”为“涤生”,“涤”意为“涤其旧污之染”,“生”意为“昨日死,今日生”。并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座右铭。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这就是曾国藩的志向,要做圣贤豪杰,“做第一等人物”。在诗歌中他也常常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曾国藩对他的六弟小试受挫,就抱怨命运不济而大惑不解,说:“我私下忍不住要笑他气度太小,志向不高远啦!”

    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他在给弟弟的一封信里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他不但以谋取非法之财为可耻,而且认为拿自己的积蓄给子孙,也是一件很可羞可恨的事情。“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他发了这个誓言:绝不以做官来发财,请老天爷监督,绝对不食言。又讲:“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就是绝不以做官来发财,假如今后薪俸多了,除了让父母生活好一点以外,其他的钱都送给亲戚朋友中贫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