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70.朱熹(2/2)

列入中国著名四大书院,而朱熹最早制订的《学规》也几乎成为所有书院的榜样。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儒家学说,朱熹从儒家经典中精心挑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订为一部书,称为《四书》,作为儒家的必读经典。《四书》后来又与儒家传统经典《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成为以后几个世纪官方教育的教科书,《四书》对中国教育的意义深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理学的基础上,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认为理是世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气是第二性,所以有“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提出“太极”是理的最高境界,但同时又提出理与气两者密不可分,理没有气不会存在,气没有理也不会存在,后世将他的学说和“二程”的学说并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乃至自然科学上都有较大成就,并且多有著作留世,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易学启蒙》、《四书或问》、《通书解》、《太极图说解》等,文学作品有《菩萨蛮》、《水调歌头》、《忆秦娥》、《春日》、《观书有感》等名篇,还有以他与弟子对话为形式的《朱子语类》问答录。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经朱熹发扬光大之后,成为后世无数学者的追求。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理学研究的思想家,却因耿直的品行得罪权贵,终至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1197年,朱熹被革职后返回故乡,1200年因忧愤病逝,享年71岁。直到临终前,他还在修订《大学诚意章》,可惜的是,他生前并未看到自己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

    【理学】理学又称道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时期,从清朝中期开始走向衰落。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在理论方面的体现,更是古代思想家批判佛、道思想的直接表现,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理学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心性论问题、认识论问题。理学又分为不同的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