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70.朱熹(1/2)

    70.朱熹

    (1130—1120年)

    “如是理学家或道学家所谈及的很多事物(抽象之事与具体之物混为一谈),只能美术化的彼此印证,不能用数目字证明。”“其结果则有如Needham之所说,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

    ——清代理学家陆陇其

    公元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座名叫鹅湖的古寺举行了一场哲学辩论会。此次辩论会由当时著名学者吕祖谦邀集,试图调和学术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分歧,于是这场辩论成了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论战,首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从鹅湖之会的结果看,陆派似乎占了上风,但从对当时以及以后数百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来看,朱熹无疑是胜利者。朱熹出生于1130年,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宋。14岁之前,他居住在福建尤溪,后因父亲去世,跟随母亲前往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里夫生活。18岁时,朱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中国古代学者的入仕之路几乎都是坎坷重重,朱熹却似乎是个例外,他历任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先后担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典江西刑狱公事、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漳州和潭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焕章阁侍制、侍讲等职。然而,朱熹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学者的身份,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学术研究,曾在数年间对朝廷屡召不应,专心于著书立说。

    朱熹早年推崇佛、道思想,30岁时转入对儒家理学的研究,拜北宋理学泰斗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悉心钻研,并最终成为继程颢、程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人物。1178年,朱熹在庐山“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并制订一套《学规》,开始授徒讲学,宣扬理学思想。之后,他又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一起成为他传播理学的平台。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书院盛行,与朱熹对书院教育的努力和提倡不无关系。值得关注的是,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日后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