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2.华佗(1/2)

    32.华佗

    (约145—208年)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三国志》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 儒家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我国的医学一直以内科为主,可是在东汉末年这一传统被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打破,他就是“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华佗。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外戚宦官专权。为了巩固政权,他们相互倾轧,内乱不断,瘟疫流行,百姓成了最终的牺牲品。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后,华佗立志以医济世,希望可以解除苍生的苦难。

    华佗是曹操的同乡,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谯城区),字元化,家族曾是盛极一时的士族,可是到华佗出生时已经衰败了,于是他成了复兴家族的希望。华佗从小学习刻苦,《诗经》、《周易》等古籍的阅读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家乡盛产药材则为他接触医学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医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很发达,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段都已基本确立。华佗不同于其他名医,他并没有专门拜师,而是精心地研读这些医学著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到中年时他的医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籍中记载的古人高尚的情操、以医济世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华佗,使他决心做一位有医德的悬壶济世的医生。

    华佗的医术非常精湛,《后汉书?华佗传》说他“晓养性之术”、“精于方药”,诊断精确,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治疗上都很有心得。他在医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外科中首创了全身麻醉法,这一特殊的贡献让他成为了中国的“外科鼻祖”。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可见有了麻醉散之后,很多因针灸、汤药、药熨疗法无法根治的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时还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