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3.荀子(1/2)

    13.荀子

    (约公元前313—238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政治斗争激烈而复杂。在这种背景下,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知识领域中相继涌现出各种学派,各学派纷纷提出治世救国的主张,广授门徒,著书立说,互相论战,使学术界出现异常繁荣的景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

    在诸子百家中,以春秋时期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到战国时,儒家分成了八个流派,其中孟子和荀子两派最为重要。对于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世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了肯定,但是对于荀子,古往今来却争议颇多。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郇邑人,活动时间约在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并没有全盘接受儒家学说,而是在孔子“仁”和孟子“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礼”,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提上了日程。荀子尊崇孔子,却对以孟子为首的儒学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只有自己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

    荀子一生游历过很多地方,据说他15岁时就到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游学,并很快成为领袖人物,曾两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地位尊贵。约264年,荀子应邀游秦,并以儒学为出发点,向秦王提出了以“结威反文”的方式实现统一的建议,可惜没有被统治者采纳。之后,荀子又先后游走于燕、齐、楚、赵等国,后因被楚春申君委任为兰陵令而在兰陵定居下来,直至逝世。

    荀子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将百家争鸣的结果加以总结,开创了较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将这一成果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两名学生韩非和李斯也成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并开创了另外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法家。也正因为荀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