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2.庄子(1/2)

    12.庄子

    (约公元前369—286年)

    《庄子》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还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语言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的妻子死后,他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当他的友人惠子就此责问他时,他道出了自己的生死观:“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如今,《逍遥游》已经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中学生必读的一篇经典之作。

    入仕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唯一出路,孔子、孟子都曾试图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注定要碰壁。庄子似乎有先见之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想涉足政治,尽管他曾做过漆园小吏,也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他是老子之后,又一位主张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伟大哲学家。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活在约公元前369年到前286年,正值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梁惠王、齐宣王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亚圣孟子也只大他几岁而已。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已经难以考证,流传下来的多是故事传说,但是庄子的思想却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与孔孟推崇的“仁义”不同,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道德”为自己学说的精华,后世将他和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即是现在仍然备受推崇的“老庄哲学”。

    庄子的哲学包括“道”和“德”两方面。他所说的“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囊括万事万物,然而本质上却是虚无的,是效法自然的“无为”。他主张顺从自然,摒弃“人为”,认为“天”代表自然,而“人”则指人为造成的与自然相背离的所有后果,因此人只有顺从天道,才能与天地相通,这也就是他所倡导的“德”的所在。

    古代的学者大多生活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