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6董仲舒(2/2)

之作,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关进监狱,按律当斩,但汉武帝鉴于董仲舒是著名的经学大师,特下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不再言灾异。

    后来,董仲舒被任命为中大夫,但没几年又被公孙弘设计逐出朝廷。公孙弘与董仲舒是同学,但公孙弘嫉妒董仲舒的学问比他好,后公孙弘入仕,位至卿相,他善于玩弄权术,被董仲舒斥为谄佞之人,致使他更加忌恨董仲舒。适逢武帝欲派人任胶西王相,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异母兄,特别恣意放纵,去他那里任相的不少人都被杀害,公孙弘便推荐董仲舒,企图借刀杀人。好在董仲舒名声很大,刘端“素闻其贤”,也还能善意地对待他。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董仲舒辞职回家专心写书。为深化其天人理论的内涵,顺应大一统的要求,董仲舒又提出“君权神授”的观念,汉武帝大为感兴趣。朝廷如果有什么议论不决的事情,武帝使命令使者去董家问董仲舒的意见,可见其受尊重程度。

    董仲舒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他一生除担任了两次诸侯王的丞相之外,没任过其他官职。虽是无足轻重的闲官,但级别却相当高,属高级官员之列。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董仲舒去世,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因此,董仲舒墓又被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如此受器重但没有被委以重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为人廉直”。居官时,“数上书谏争”,对社会问题揭露深刻,其政见多与时相左,因此政治上不得志。董仲舒对自己的处境颇有感慨,他作《士不遇赋》,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