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6董仲舒(1/2)

    26董仲舒

    影响深远的文化无赖

    “三纲五常”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影响了整个封建统治时期。三纲、五常这两个词,就是由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来的。

    董仲舒出生于公元前179年,今河北枣强人。传说董仲舒出生的时候,董父找孔圣人的后代赐名。当时孔圣人的重曾孙正看竹简,听明白董家人的来意,闭上眼睛默默地思考了几分钟,用刻笔在竹简上刻了“仲舒”二字,递与他们。“董仲舒”的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而董仲舒最擅长的是五经中的《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对《春秋》公羊学在汉朝的影响卓有贡献。因此在景帝年间被任命为汉廷博士。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三次应诏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采纳,开领了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信条。

    公元前130年(元光四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依据阴阳灾异理论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但没有上奏。他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后来主父偃在一次拜见董仲舒的时候,发现了这篇奏稿,便乘机偷走交给了武帝。武帝召集儒生讨论,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写的,以为是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