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7范蠡(2/2)

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于是他果断向勾践告辞,请求退居山林。勾践假意挽留范蠡:“先生假若留在我身边,我会与您共享越国,倘若不遵照我说的做,必将身死名裂,连带妻子儿女都会被杀!”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宦海得失、世态炎凉,自然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只是一句假话而已,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于是他不辞而别,带了些盘缠和珠宝,与家属随从一起从海上乘船离去,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始终没有再回越国。范蠡走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诫他越王的为人忍辱妒功,不能和他共安乐,尽快离开是上策。但文种看了信后舍不得舍弃现在富贵的生活,并没有听范蠡的话离开。最后,还是被越王安上了莫须有的“作乱”罪名,引剑自刭。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名更姓,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齐王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但是不久他就辞官了,并把自己的千金家产全分散给乡邻百姓,自己携带着家人和一些财宝,悄悄地到陶地去,又一次变名更姓,自称为陶朱公。 他到了陶地后开始经商,由于头脑精明,经营得当,没过多久,他又积攒了万贯的家资。当时人们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如果范蠡的第一次致富是机遇使然,而他迁移至陶以后,仍然能够再次发家,且资产远远超过上一次,正说明了他的成功并不是依靠运气,而依靠的是他自身的才华。

    范蠡一生三次迁徙,从家乡到越国,成就了勾践的霸王事业;从越国到齐国,不但成了首屈一指的富翁,还成了齐国的丞相;最后迁徙到陶,更成了名垂千古的大富豪。智者拥有看清局势的眼光,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激流勇退,这种人物是值得所有人来借鉴的!可历史的长河里面又有几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