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节 变化多一步(1)(1/2)

    “变”就是“权变”、“见机行事”、“见风使舵”等意思。

    “变”是“思考”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汉语里面,有很多反映思想僵化的词语,比如“死板”、“呆板”、“顽固”等。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与“愚蠢”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之所以受穷受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变通是有层次的:有的人在小事上很机灵,可以说是“八面玲珑”,而在大事上却很糊涂;有的人对于眼前的情况不斤斤计较,而看得到长远;有的人只会“一是一,二是二”,不会举一反三……

    我们举两个“纸上谈兵”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纸上谈兵的典型,一个是战国时代的赵括,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马谡。

    赵括的兵书读得很多,他父亲赵奢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为赵国立下大功,兵书也读得不少,可是一谈起用兵打仗来,每每败在儿子的嘴下。他虽然无法说服赵括,但是他认为赵括将来一定会因为用兵误事,理由是:用兵打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赵括却认为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赵括不用兵则已,一旦用兵,必败无疑。

    正因为如此,赵奢临终留下遗言:赵括千万不能率兵打仗!

    赵奢死后,秦国大兵压境,赵王刚刚接位不久,年轻气盛,求胜心切,不顾客观情况,企图通过大败秦国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是当时统兵的大将是老将廉颇,不肯轻举妄动,不但未能打败秦军,还吃了几次小败仗。赵王不高兴了,准备换将。

    换谁呢?

    秦军很害怕廉颇,所以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就要投降了,秦军就要大获全胜了;秦军不怕廉颇,怕就怕赵括!

    这些话自然通过曲折的渠道传到赵王耳里。

    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赵括也请求赵王命他“为国效力”,同时也有不少好人向赵王推荐赵括。更重要的原因是赵王是年轻人,赵括也是年轻人,年轻人一般都喜欢使用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