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让偏见走开(1)(2/2)

代价

    这是一个关于种族偏见的故事:

    杰克逊在乘坐地铁时遇到了一个年老的盲人,他们开始闲聊起来。老人告诉杰克逊,他是南美白人,从小就很讨厌黑人。在北方念书的时候,有一次他被老师指定负责办一次野餐会。同学中有几个黑人,因此他在请柬上注明:“此次野餐会,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人们都明白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

    收到请柬后,全班哗然。他被系主任叫去臭骂了一顿。他解释说:没办法,我骨子里就非常反感黑人,有时买东西不得已碰到黑人店员,我会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自己去拿。

    老人接着说,后来他在波士顿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一次车祸。也许是上苍的惩罚,这次车祸让他双眼失明。然而,他最大的苦恼不是行动不便,而是弄不清对方是不是黑人。他苦笑道:“我向心理学导师求助,他没有说我有心理障碍,而是善意地开导我。后来,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天,导师告诉我,他也是黑人。此后,我对黑人的偏见完全消失了。”

    车很快到终点站了,老人问杰克逊:“先生,你是黑人吗?”杰克逊说:“是的,我是黑人。”老人说:“不过没关系,我不介意。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可以说是因祸得福,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

    在月台上,老人的太太在等待他,两人亲切地拥抱。杰克逊发现,老人的太太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

    故事中的老人小时候怀有深刻的种族偏见,不能接受与黑人之间的产往,但是随着车祸的发生而双目失明,亲身感受到了黑人的关怀,也就消除了偏见。可见,偏见一旦产生,要消除它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偏见往往产生于误会。因了误会,可能郁闷,可能愤怒,独缺了理解,缺了换位思考;于是造了误会的“因”,偏见这个“果”便出来了。误会这个词是比较中性的,尚属于合理的存在;但偏见就不同了,一旦形成,便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它的负面影响作用。可能你不了解一个人,一个好心的人,由于某个事情,你便对他下了判断,这是误会的开始,接下来,可能就看他什么都不顺眼了,于是形成了偏见。

    情绪是误会产生的帮凶,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听起来便会产生不同理解。如甲说了关于乙的什么话,丙可能觉得是好话,但乙却可能理解为讽刺或别的什么。关己则乱,情绪难以平和。

    这个老人的故事,于我们可借鉴的地方甚多。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对某个人的行为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保险的法子是站在他的立场想想,看能不能理解他的言行,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说。毕竟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观念思想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误会的产生,只要记住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多不同,那么或可以将误会止于偏见之前,很多不利的后果可能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