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0节 北京想象(1)(1/2)

    区域发展不能投机。在梦开始的地方,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一起读秒,20年后龟兔立现。政策倾斜的效应自不待言——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催生了南方两次飞跃,但在特殊政策照不到的地方,先有温州、苏南,后有苏锡常和台州,但环渤海的亮点呢?为什么?

    这里缺乏的不是自主性——每个行政区域的规划可以一届一换,缺的是创造性和清醒。因此,区域发展一样不能投机,而是要投资、苦心经营。

    北京想象

    环渤海在寻找自己的中枢,北京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一样的紧迫。

    “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这是近日的北京市两会上,市政府给北京市未来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看起来风光旖旎,招人欢喜。

    北京的定位一直不乏雄心壮志,但置经济发展于何地一直是令北京困惑的问题:与周边区域关系的模糊不清,则经常被背上压制周边经济发展的恶名。北京好像无所不能,但似乎又都没有出众之处——北京好像被**束缚,没有专注于一个战略定位。

    北京的方向,决定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速度。可北京该如何定位?

    1.环渤海在哪里

    环渤海曾与珠三角在同一个起点开始做梦。

    与论坛里文件上的风光无限相比,现实中的“环渤海经济圈”还在发育当中,远未成形。

    狭义的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后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都要加入到其中。不过,目前学界还是比较倾向于三省两市的划分。

    “环渤海经济圈”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

    中科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樊杰当年曾参与过国家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他记得当时的思路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产生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

    环渤海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当时对环渤海的总体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复合基地。

    关于一些重要城市定位,樊杰表示,当时曾从国家层面上予以明确。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