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0节 台州动力(1)(1/2)

    台州密码

    1.

    台州现象

    截止到2003年底,台州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中部小城实现了992.78亿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达14.8%,名列浙江30多个县市的第五位——而1978年,台州的GDP还是浙江倒数第二。

    据统计,如今这笔巨额财富的创造者——全市8万多家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已是“十分天下逾九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紧邻的温州出现了低端产业“代际锁定”现象的同时,同样以小商品制造起步的台州,则实现了快速的产业升级。现在,台州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造、家用电器等十大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

    当地著名企业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不像其他地方产业的散乱小,台州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和强精企业。这是台州所特有的。”

    确实,台州孕生的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让人艳羡。截至2003年底,台州工业产值超过亿元企业达到155家,其中10家企业超过10亿元。除此还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

    “我们把这称之为‘台州现象’。”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史晋川教授透露,由他牵头的有关“台州现象”的研究课题报告刚刚封笔。

    2.

    产权改革“五步走”

    史晋川教授指出,他们在研究中考证出,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

    地,股份合作经济是台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从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企业演变的过程构成了台州企业制度演变的主线。”

    记者看到,学者们在课题中,把台州企业的成长路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股份合作的萌芽阶段,主要萌发在芦蒲、双港和温岭等地的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真正诞生期在1984年初,即温岭县工商局把联户企业进一步明确认定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宣告了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正式创立。此后十年,是台州股份合作的高度发展阶段。

    1986年10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