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节 竞争与融合(1/2)

    沪浙苏的竞争与融合

    2004年2月25日,从上海和南京传来的消息是,英国石油公司(BP)在上海化学工业园区投资高达25亿美元建造的90万吨乙烯项目、南京扬子石化公司烯烃厂与德国巴斯夫合资的60万吨乙烯项目,都将陆续投入生产。

    BP上海化工区乙烯项目和扬巴乙烯项目的规模,一直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南京与上海“近在咫尺”,且BP项目落户上海的时间晚于巴斯夫落户南京,因此上海与南京这两年经常遭受“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批评。但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一方认为:“即使加上壳牌在惠州的项目,上海和南京的乙烯项目工程全部建成后,也只能满足中国市场一半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表示:“乙烯是石油化工产品最基础的原料,中国缺口很大。况且南京和上海的乙烯项目,下游产品还有差别。”

    事实果真如此吗?

    1.

    上海的“苦衷”

    其实,批评上海与南京在石化产品领域重复建设,只是近年上海的临近省份,尤其是江浙两省埋怨上海与他们在港口和制造业等领域“抢饭碗”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3年年中,上海市市长曾明确表示,上海要避免走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空心化”的老路,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此前出台的“173计划”则引起了周边城市的强烈关注和担忧。有人撰文指出,上海新建的嘉、青、松3个工业园区,面积相当于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两个苏州高新区的总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可见,苏州对上海“173计划”的担忧跃然纸上。但上海此举绝非“一时冲动”。近几年,商务成本增长过快,已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跨国公司将“大脑”安置在上海,而将生产基地选址苏州、嘉兴等周边地区,就是为了避开上海高企的商务成本。2003年,台湾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T**C)落户上海,“173计划”功不可没。

    此外,上海也有大批劳动力需要安置。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算了一笔账:上海市总面积6430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香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670平方公里。虽然上海正大力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但6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部发展第三产业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工业制造业,是上海“无奈的选择”。对此,杨建文认为:“周边省区对上海发展制造业有意见和想法,但上海也有难念的经。”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则从另一角度表达了一些无奈:“上海的制造业不能少,但是不是一定要成为制造业中心,关键要看江浙是不是愿意把服务业让给上海做,上海搞第三产业服务整个长三角,但眼下浙江和江苏都把服务留在省内,上海拿不到这个市场。”

    显然,在都有自己理由的情况下,关键还是协调统一,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2.

    互相靠拢

    有专家指出,由于上海的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上海现在要想恢复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已不可能。不过,上海需要时间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转移,而江苏和上海近几年在产业结构上的某种重复,只是一种“历史的延伸”。不过有迹象表明,近年来,上海与周边省市尤其是江浙两省也在“互相靠拢”,以避免在即将到来的下一**发展中,再走产业趋同的老路。

    上海的传统产业转移,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比如棉纺织业,现在上海已难觅踪迹。如今,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货运中心已成为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头戏:比如制造业领域的造船、地铁列车等特种车辆,再比如国务院正在论证的干线飞机项目。“总之一句话,上海尽量避免与周边城市在同一产业层次上竞争。”杨建文表示。

    江苏对上海的善意作出了反应。江苏省经贸委的一位官员透露,江苏省已经制订了一份“双倍增长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一倍;电子信息、医药、汽车的销售收入增长两倍。“这个发展计划我们搞了一年多,”这